APP

下载通川客户端

新闻热线:0818-6086866 通川新闻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18-6086866 邮箱: 619516370@qq.com

内江:界碑旁半世纪相伴 古稀老人演绎川渝一家亲

天府融媒联合体 2025-10-01 17:01 171

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浪潮中,川渝两地的交融不仅体现在产业协同、交通互联上,更渗透在毗邻地区百姓的日常生活里。

在重庆荣昌区安富街道普陀村与四川隆昌市石燕桥镇三合村交界处,一道无形的省界旁,却有一段看得见的情缘。73岁的石含术和75岁的朱祖先,这两位分别居住在重庆和四川的七旬老人,用超过半个世纪的友谊,演绎了一段“房前屋后跨省市,朝夕相处如一家”的温情故事,成为川渝毗邻地区百姓人文相亲的生动缩影。

省市界碑旁的“邻家闺蜜”:房前屋后,五十载朝夕相伴

9月27日,清晨的阳光洒在重庆荣昌区安富街道普陀村的农家小院,73岁的石含术早早起床,开始准备一天的劳作,纳鞋底、晒花生、杀鸭脱毛……她特意多准备了一些米饭,因为她的老姐妹朱祖先在去“双昌”(荣昌区和隆昌市)合作示范园区除草前,说回来要过来坐坐。临近饭点,她得把老姐妹留下吃饭。

石含术(左)和朱祖先在界碑前留影

中午11点,朱祖先背着背篓回来,沿着那条走了五十多年的乡间小路,向石含术家走去。这条路,她熟悉到闭着眼睛都能找到方向。

“我们从嫁过来就认识了,已经有50年了。”坐在屋檐下的木凳上,石含术在纳鞋底,朱祖先在休息。半个世纪的友谊,浸透在轻松的闲谈里,缓缓流淌而出。

石含术和朱祖先都出生在原四川省荣昌县(现重庆市荣昌区),但在出嫁前,两人的人生并无交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两人相继出嫁。石含术嫁给了普陀村的村民,朱祖先则嫁到了与普陀村相邻的三合村——彼时,荣昌还隶属于四川,她们从未想过,多年后行政区划的调整,会让她们的“房前屋后”“一路之隔”分属两个省市。

“1997年重庆成为直辖市后,我才突然意识到,我家在重庆,她家住四川。” 石含术笑着说,现在交界处设立了一块界碑,两侧分别写有“重庆欢迎你”“四川欢迎你”。

两位老人的家一路之隔,分属两省市

川渝交界处

朱祖先家的堂屋正对着石含术家的小屋,每天清晨,两人不用见面就能扯着嗓子打招呼;石含术家种了柑橘树,每年果子成熟,她总会摘一些送到朱祖先家;朱祖先外出几天,总会提醒石含术帮忙照看家门。

五十年来,她们的日常相处充满了“跨省市”的温情细节:春天一起在田间劳作,夏天一起在院坝里摇着蒲扇拉家常,秋天一起去后山摘柚子,冬天还共享一个烘笼。

在普陀村和三合村,村民们早已习惯了这对 “跨省闺蜜” 的相处模式,在大家眼里,石含术和朱祖先就像亲姐妹一样,她们的情谊,也让两村村民的关系更加亲近。

红白喜事中的“互助搭档”:不分省市,携手共渡岁月难关

在川渝农村,红白喜事是衡量人际关系的重要标尺。而石含术和朱祖先在这半个多世纪里,无论是喜悦还是悲伤,始终陪伴在彼此身边。

2004年,朱祖先的丈夫去世,再加之三个女儿陆续外嫁,她成了独居老人。石含术更成了朱祖先的情感寄托。

“连续几天没有看到她,我就很担心。”石含术说,前阵子,她发现朱祖先大门紧闭,一连多天都没有看见她,打电话才得知是去女儿家小住几日,心里的石头才落地。

两位古稀老人话家常

今年“五一”假期,石含术的孙女出嫁,婚宴就办在普陀村家里。朱祖先与亲友代表一起,早早地就到家里帮忙,招呼客人、择菜、洗碗等。“那天来了很多客人,有重庆的,也有四川的,大家坐在一起吃饭、聊天,根本分不清谁是重庆人、谁是四川人。”朱祖先说,婚宴当天,就像自己嫁孙女一样,她言语间满是对新人的祝福,也饱含着对她和石含术五十载情谊的感慨。

五十年来,这样的互助场景在她们的生活中不断上演。无论是农忙时的互帮互助,还是家人生病时的悉心照料;无论是孩子结婚时的忙前忙后,还是长辈离世时的陪伴安慰,她们始终不分省市、不分你我,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川渝一家亲”的深厚情谊。

双城融合下的“情谊使者”:以情传情,见证两地交融新图景

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深入推进,川渝毗邻地区的交流合作迎来新机遇,石含术和朱祖先的友谊,正是这种区域融合的微观缩影。

这种超越血缘的情谊,在川渝毗邻地区并不罕见。共同的文化背景、相似的生活习惯、互通方言方音,让行政边界无法阻隔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位于“双昌”合作示范园区内的智慧猪场

三合村驻村第一书记范袁源说,三合村和普陀村虽然分属四川、重庆,但村民之间的交往十分密切。“党史知识竞赛”“同上一堂党课”“基层理论宣讲”“青年党员读书会”“书记讲党课”等党员教育活动的举办,更是全力构建起川渝毗邻地区党建引领、协同发展、睦邻友好的新格局。

记者了解到,在重要节假日,三合村和普陀村也会举办活动。今年初,“川渝一家亲·体育大拜年”活动三合村热热闹闹地举行,挑箩筐运粮、赶“猪”跑、扭扁担……300余名川渝群众在充满“土味”的比赛中笑逐颜开。今年端午节,隆昌与荣昌共同举办的“我们的节日·端午节”主题活动,普陀村和三合村的村民一起包粽子、制作艾草香囊,喜迎端午节。今年中秋节,两地又一起开展“川渝一家亲·共庆团圆节”中秋文艺汇演活动。

在范袁源看来,石含术和朱祖先的故事,是川渝毗邻地区百姓人文相亲的生动写照。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东风下,越来越多像她们这样的“跨省亲友”,正用自己的方式促进着两地的交流与融合,让“川渝一家亲”从口号变成了实实在在的生活图景。

如今,73岁的石含术和75岁的朱祖先依然保持着每天见面的习惯。她们会一起在傍晚时分沿着村道散步,看着夕阳下两省交界的田野;也会在闲暇时一起坐在院坝里,回忆五十年来的点点滴滴。“只要身体还硬朗,我们就会一直这样相处下去。”石含术笑着握着朱祖先的手,眼神里满是温暖。

这对跨越省市的古稀老人,用五十载的相守与互助,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画卷上,写下了最温情、最动人的一笔。她们的故事,不仅见证了川渝两地行政区划的变迁,更见证了 “川渝一家亲”的深厚情谊,也让人们看到,在融合发展的进程中,百姓之间的人文相亲,正成为推动两地协同发展的坚实力量。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猜你喜欢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