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我们终于有了一张和您在一起的全家福!”9月29日上午,在广安华蓥市双河街道明光路,76岁的夏吉明接过一幅精心装裱的“全家福”时,难掩激动之情,声音略带哽咽地说道。
夏吉明拿着全家福,介绍父亲夏惠禄的生平事迹。
相框中,“年轻的”夏惠禄身着深色长袍,目光坚定地坐在前排。身后,站着的是他已至耄耋之年的三个子女——夏吉演、夏吉洪与夏吉明,身旁并排而坐的则是他的妻子唐瑞琼。
其实,这并非是一张真实存在的合影。在烈士纪念日来临前夕,这份由华蓥市摄影家协会送出的“特殊礼物”,让一个被岁月分隔了76载的家庭,实现了跨越生死的“团圆”。
一封遗书 半世遗憾
时间回到1948年,地下党员夏惠禄在川东地区组织农民武装,准备发动起义,不幸被国民党特务抓捕。1949年,国民党政权溃败前夕,在重庆渣滓洞、白公馆制造了震惊中外的“11·27”大屠杀,夏惠禄等数百名革命志士壮烈牺牲。
夏惠禄就义时年仅26岁,在狱中,他用一张火纸给妻子唐瑞琼留下绝笔:“叫远来的同志赶快离开……我在监狱里什么也没有说……”寥寥数语,无声诉说着一位年轻革命者的坚定与无畏。
多年来,夏惠禄的儿女奔走各地,讲述红岩英烈故事,赓续红色血脉。大儿子夏吉演退休后,自筹资金创办“红岩魂展厅”,免费向社会开放,并深入机关、企业、社区、学校等地,讲述红岩英烈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累计宣讲逾千场,受众数十万。
由于历史条件所限,夏惠禄仅留下一双草鞋,生前未留下一张照片,成为儿女们心中长久的遗憾。“我爸爸被捕的时候,我还在妈妈肚子里。虽然从未见过他,但看到他留下的那双草鞋,总觉得他从未走远。”二儿子夏吉明感叹道,“母亲一辈子都在思念父亲,我们家始终没有一张完整的全家福。”
一张照片 跨越“重逢”
弥补遗憾的契机出现在今年9月初,华蓥市摄影家协会开展“为英雄模范拍张全家福”志愿服务活动,志愿者们走进了夏吉明家。
如何让一位从未留下影像的烈士“重现”?摄影家协会技术团队面临巨大挑战。
走访中,志愿者们了解到了一个关键线索:长子夏吉演年轻时与父亲夏惠禄极为相像。
于是,摄影家们决定以夏吉演为原型,结合历史资料、时代背景和亲人的记忆,运用AI仿生技术,还原夏惠禄烈士的容颜。
“我们制作了夏惠禄烈士不同年龄阶段的肖像,经过讨论大家一致选定其风华正茂的青春模样,寓意革命者永远年轻、革命精神永垂不朽。”志愿者唐有法介绍。
制作过程如同模拟画像:先基于夏吉演老年容貌,用AI技术结合时代特征推演出烈士年轻时的样貌,再依据亲人描述进行细致调整。
全家福自然不能缺少母亲唐瑞琼的身影。这位伟大的母亲在丈夫牺牲后,独自抚养3个孩子积劳成疾,年仅45岁便溘然长逝。摄影家们同样也将她“请回”了画面。
“历经数十次修改才最终定稿。”华蓥市摄影家协会主席邱海鹰说。技术团队合成了这张跨越生死的特殊全家福,将烈士亲属深埋的情感伤痛,转化为可触摸、可感知的具象记忆。
一份追思 永久延续
这张全家福,对夏家后代意义非凡。
“我从未见过父母同框的样子,今天终于看到了。”夏吉明深情凝望着相框感叹。
“以前觉得太爷爷只是故事里的人,如今感到他是如此的真实鲜活。”外曾孙女龙艺说。
“这不是简单的照片合成,而是情感的修复与精神的传承。”据邱海鹰介绍,在开展“为英雄模范拍张全家福”志愿服务活动中,针对已经去世的英雄模范,摄影家们运用“历史+技术”的叙事方式,通过AI、PS等现代技术手段,为照片缺失的英雄家庭“重塑”全家福,修复因亲人离去造成的家庭记忆断层,提供深层次的情感慰藉。
华蓥山,英雄的山,见证无数英烈故事。“为英雄模范拍张全家福”志愿服务活动还在继续,一张张承载着敬仰与思念的“特殊全家福”仍在诞生。
当志愿者们告别时,夏吉明将这张穿越时空的“全家福”相框,郑重地摆放在家中最显眼的位置。照片里,26岁的夏惠禄微笑着,仿佛从未离开,也从未被遗忘。
评论 0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