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

下载通川客户端

新闻热线:0818-6086866 通川新闻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18-6086866 邮箱: 619516370@qq.com

一部史书,一座展馆:“华阳国志馆”开馆

天府融媒联合体 2025-09-29 10:26 167

最近,位于成都崇州街子古镇的华阳国志馆完成了提升改造,面目一新的展馆9月28日正式开馆。

图据今日崇州

据了解,展馆以“方志鼻祖·蜀史巨擘”为展览主题,系统展示《华阳国志》作者、四川历史名人常璩的成长环境、人生经历与著书过程,还将收集来自西南地区500多个区市县(原华阳国范围内)的共计1000余本地方志,打造一个专门的志书典藏区。

街子古镇一角 摄影 王效

一部史书,一座展馆。《华阳国志》究竟是怎样的一部传奇地方志,它的作者常璩又有着怎样的人生故事?

常璩的时代

常璩,字道将,蜀郡江原县(今四川崇州)小亭乡人。约生于西晋惠帝元康元年(291),卒于东晋穆帝升平五年(361)。

活到古稀之年,在那个乱世里实属不易。当然,能写出这样一本史书的人,家境自不一般:常璩出生于江原大族常氏家族,自幼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成都平原上的一处院落(资料图片)

但不幸的是,他出生在乱世。在他出生前一年登基的晋惠帝司马衷是历史上有名的“傻子皇帝”,那句“何不食肉糜”,便是出自他之口。

所以,实际上的大权把持在皇后贾南风手中,而司马家族的宗室诸王对此表示不服,“八王之乱”在公元300年拉开大幕,北方少数民族也纷纷进入中原,加入战争,或自立政权。

图据今日崇州

战火蹂躏之下,不仅百姓无法维持日常的耕作生产,各路军队的频繁劫掠也造成民不聊生。关中地区出现大饥荒,十余万流民入蜀乞食,蜀地身不由己被卷入战乱。

益州刺史赵廞先是拉拢流民首领,试图趁乱拥军自立,此后双方发生内斗,赵廞败亡。继任的益州刺史罗尚继续与流民军交战。最终,“流民军二代”、李特之子李雄击败了罗尚,并于公元306年宣布称帝,国号大成,史称成汉。

此前在蜀中大乱之时,常氏家族为了避难,举族搬去湖北。

当时只有10多岁的常璩,可能因为年龄小,和其他一些族人留在了江原。当时的江原也就是如今的崇州一带,最出名的“地方长老”便是青城山的道教领袖范长生。

彼时,当地民众基本上都依附在范长生的治下,他们既对付流民军,也对付各股武装势力,同时大规模囤积粮食,也有自己的武装,在乱世中努力自保。因此后人推测,常家一族中留下的那些人,大约也在其中。

青城山附近 摄影 王勤

事实上,李雄的起义最终能够成功,就与争取到范长生的支持密不可分。建国称帝后,李雄拜范长生为丞相,加天地大师之号。在范长生的协助下,新政权休养生息,轻徭薄赋,蜀地渐渐又呈现出兴旺景象。

常璩后来在《华阳国志》中写道:“雄乃虚己受人,宽和政役,远至迩安。年丰谷登,乃兴文教,立学官……事少役稀,民多富实……刑不滥及。”

李劼人藏书《华阳国志》

常璩的不平

李雄在位30年,为政相对清明,注重发展生产和教育。同时他也积极网罗蜀地的名门望族入朝为官。常璩因其家族渊源和饱读诗书,也入朝作了一名史官。在阅读和整理历史文献的同时,他格外留意巴蜀地区的相关记载,对巴蜀的人文历史也就有了更加通透的了解。

这30年里,常璩从一个青涩少年长成了沉稳的中年人,不仅在朝中受到重用,从外地结束避难回到家乡的常氏族人们也将他视为家族中兴的重要人物。“时璩方强仕,常氏还者咸依之”“常族兴焉”。

川西平原秋色 摄影 陶轲

这位强学好问的史官,不仅在古籍中搜索资料,同时也注重在民间收集素材,流民中那些见多识广或较有学问的人,也常给他讲述自己的见闻。在这期间,常璩先后撰写了《南中志》《梁益宁三州地志》及《蜀汉书》等著述。“记录既丰,颇多撰述。”

公元334年,李雄去世。因为对儿子们都不满意,他临终前执意传位给侄子李班。不出所料,李雄尸骨未寒,儿子们就展开了王位争夺战:李班被杀,李雄的儿子李期继位,然后李雄的堂弟李寿又杀了李期篡位,再到李寿的儿子李势那里,成汉就被东晋灭了。

13年换了4任皇帝,百姓的生活再度陷入水深火热。

“……水为民患。加以饥馑,境内萧条。”

在此期间,虽然常璩本人并未受到政变太大影响,甚至在李势手下还升了官,任散骑常侍。但他对李势的倒行逆施极为不满。

故此,当东晋大将桓温在公元347年伐蜀之时,虽为“汉”臣,常璩内心深处是巴望着李势倒台的。桓温入蜀之后,也很注重礼遇当地贤明有德的官员,并邀请一些人去东晋朝廷任职。

常璩也在受邀之列。但当他到达建康之后,迎接他的却是巨大的失望:羸弱的朝廷,无权也无能的皇帝,一群骄横的权臣结党营私,终日沉迷于享乐与权力斗争……

而且当时的东晋士人以正统自居,视巴蜀为荒蛮,以门第相炫,视巴蜀为末流。在这个推崇“风流”与“清谈”的上流社会圈子眼中,常璩就是一个地位低下的乡巴佬。

在失望与愤懑之下,常璩开始撰写《华阳国志》,其动机便是回击东晋士人对巴蜀的轻藐,让世人了解巴蜀历史之悠久、物产之丰盛、人才之济济。“以颉颃中原,压倒扬越,以反抗江左人士之诮藐”。

因此,他在全方位考量叙“史”的同时,还特别有针对性地书写了“人”的故事。《华阳国志》中记写人物,竟达400多人——这其中也有不少常氏家族的名人,作者用意,不言自明。

《华阳国志》全书分为巴志、汉中志、蜀志、南中志、公孙述、刘二牧志、刘先主志、刘后主志、大同志、李特、李雄、李期、李寿、李势志,先贤士女总赞、后贤志、序志并士女目录等,共12卷,约11万字,记录了从远古到东晋永和三年巴蜀史事,以及各地方的物产与历史人物。

书名中“华阳”一词是华山之南的意思,当时特指蜀地。

这部中国最早的地方志,大约撰写于公元348年~公元354年之间。这时的东晋统治者是晋穆帝司马聃,年号永和。

还记不记得那句“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没错,流传千古的书法传奇《兰亭序》,正是王羲之在《华阳国志》快要完成的时候书写的,它们是同一时代的文化瑰宝。

那些“峨峨淑媛”的女性

在《华阳国志·先贤士女总赞》中,常璩按照时间顺序,依次记述了蜀郡、广汉郡、犍为郡、汉中郡、梓潼郡等地士人女子的姓名、籍贯、事迹等,共193人。

其中52人为女性,约占四分之一。与那些主要因为才学与德行而被录入的男性相比,常璩笔下的大多数女性,其留名事迹主要集中在孝敬和守节上。

比如广都人张氏,她的丈夫公乘会很早就亡故了,没有留下儿子。婆家的人想让她改嫁,张氏坚决不肯。面对婆家不断地劝说,她干脆自残,“断发割耳”以明志。最终她如愿以偿,抚养夫家同族的侄子,侍奉婆婆终身。

还有临邛人陈氏的女子陈助,丈夫杨凤珪死后,留下了一个遗腹子。她也坚决不改嫁,面对杨家兄弟的逼迫,陈助举刀割喉,几乎送命。杨氏宗族的人惊骇不已,成全了她的节义。

郫县人何玹,嫁给成都人赵宪后,同样遭遇了丈夫早亡、没有儿子的困局。在父母劝改嫁的压力下,何玹“乃不食,旬日而死”。

常璩还写了自己的三位苦命同族:常元、常靡和常纪。常元也是丈夫早亡后不愿改嫁,自杀了。常靡嫁给成都人殷仲孙之后,丈夫全家都因感染瘟疫身亡。年仅18岁的她作为唯一幸存者,为他们收敛安葬,抚养遗腹子长大。

常纪的父亲在长安兵乱中遇难,而她的两个哥哥此前就都已去世。她恳请父亲的两位门生前往长安迎回父亲的遗体。“时寇贼蜂起”,时局动荡,常纪日夜悲啼,终于等到父亲的遗体被平安送返故乡。这在当时从中原到蜀地的连绵战乱中堪称奇迹,人们也都相信是她一片孝心精诚所至。

还有一位三国时期的女子张昭仪,也被常璩收录进《蜀郡士女赞》这一篇章中。她的死与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刘备与刘璋的益州争夺战直接相关——她的丈夫、广汉人朱叔贤是蜀郡督邮,见刘备包围成都,便和兄弟密谋投降刘备,不想事泄被杀。

刘璋为了报复,就逼迫张昭仪嫁给手下将士来侮辱她。她自杀后,“三军莫不哀叹”。

几乎都是这些故事了。在一千多年前的动荡时局中,普通女性除了为家庭和家族奉献自己,再无别的价值。除了含辛茹苦,便是以死明志。常璩称赞她们“峨峨淑媛”,为她们“表图铭旌”。

《华阳国志》自问世以来,便即流行,经世代刊刻,于今已有1600多年。当初提笔著述之时,常璩或许不曾想到,这激愤反击之举,既为地方史开了一个“创造之局”,又为巴蜀留下了一幅光辉灿烂的历史画卷。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猜你喜欢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