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争议的汽车全隐藏式门把手,即将退出舞台。据《南方都市报》报道,工信部《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正公开征求社会意见。《要求》规定,每个车门(不包括尾门)应配置具备机械释放功能的车门外把手,且每个车门外把手在任意状态时,相对车身表面应具备手部操作空间,操作空间应不小于60 mm×20mm×25mm。这意味着,汽车全隐藏式车外门把手的设计,被明确禁止。
随着汽车电动化、智能化发展步伐加快,隐藏式门把手几乎成为各大车企,特别是新能源车企产品研发设计的标配。然而,由于市场竞争激烈、缺乏强制性国标约束等原因,隐藏式门把手的设计和应用也呈现出野蛮生长的局面。有的车企在设计时,一味追求门把手与车身“融为一体”,不顾使用便利性,导致用户开门像寻宝;有的全隐藏式门把手,宣传具有“降低风阻”“省电降耗”等特点,实测却几乎是噱头。更让人揪心的是,一旦发生事故,“车外打不开,车内干着急”,严重拉低救援效率。
车企当然要对产品设计不断改进,但无论如何,都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据报道,隐藏式门把手在市场应用过程中,还暴露出强度不足、容易夹手等问题。2024年,因汽车隐藏式门把手夹伤儿童手指的投诉,同比增长132%。如此多的问题,暴露出一些车企设计理念上走偏:为了彰显外观的科技感、未来感,忽视了安全底线;为了赶时髦、抢市场,不顾技术是否成熟就推出。经由媒体报道的多起事故表明,隐藏式门把手的问题不显眼、发生事故的概率也不高,可一旦发生事故,代价高昂。
规范汽车门把手设计,不是要否定汽车功能设计的自主性,而是为行业发展立规矩,为消费者安全定准则。征求意见稿不仅从具体细节上清晰确定相关标准,同时对新申请型式批准的车型、已获得型式批准的车型等,预留出了相对科学、充足的过渡期。这释放出一个明确信号:可以给车企修正调整的时间,但不符合标准的门把手,绝对不能再“带病”上路。对此,各家车企需对照强制性标准要求和时间表,主动转变设计思路,优化设计和使用功能。
保障汽车安全,从开关车门开始。行业越是竞争激烈,功能越是炫酷智能,就越应该守住安全底线。车企对安全多些敬畏,就是对消费者生命安全负责,对市场和行业长远发展负责。
评论 0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