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

下载通川客户端

新闻热线:0818-6086866 通川新闻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18-6086866 邮箱: 619516370@qq.com

新家安哪儿了?探秘西南地区首批朱鹮放飞后的新生活

川观新闻 2025-09-24 16:20 830

“054号又回来了”,9月23日中午,细雨绵绵,刚完成第二批16只朱鹮的野化放飞,沐川朱鹮繁育中心(以下简称“繁育中心”)工作人员吴永中便站在山头,拿着望远镜,观测放飞情况。看到一只粉红色的大鸟停留在繁育笼舍上,通过其脚上标注的编号,吴永中告诉记者,那便是第一批放飞的朱鹮。

放飞后的朱鹮

今年5月22日,12只朱鹮在沐川县湿地公园回归大自然,完成西南地区首次朱鹮野化放飞。时隔四个月,在繁育中心野化训练基地,沐川实施了第二次共16只朱鹮野化放飞,标志着四川省朱鹮野外种群重建工作稳步推进。

第一批放飞的朱鹮生活得怎么样?持续的野化放飞工作如何进行?记者走访繁育中心,了解朱鹮重回自然背后的故事。

首批放飞顺利,多数较为“恋家”

大家都很关心,放飞的朱鹮把“新家”安在了何处。

答案藏在朱鹮背上佩戴的“小书包”里。“它们是卫星跟踪器,重量非常轻,对朱鹮的正常活动几乎没有影响。”吴永中介绍,“它能每小时传回一次位置信息,顶部装有微型太阳能板,能确保长期电力供应,让我们可以持续掌握它们的动向。”

放飞后的朱鹮

监测团队每天都会不定时查看飞行轨迹。“对我们来说,坐标点分布得越散乱、活动路径越复杂,反而越让人安心。”吴永中解释,“这代表它们生存状态活跃,正在积极探索新环境、努力觅食。如果某个信号长时间凝固在一个小范围不动,我们就要立刻紧张起来,担心它是否受伤或生病了。”

放飞后的朱鹮轨迹多以繁育中心为中心进行活动

除了远程监测,实地巡查同样不可或缺。每隔两天,繁育中心会派遣专业人员根据定位信息,前往朱鹮可能栖息的地点进行观察。工作人员不仅要远距离观察它们的毛色是否光亮、体态是否矫健、飞行姿态是否有力,还会仔细查看它们的粪便,以判断其健康状况。同时,评估栖息地的生态环境,特别是食物链的完整性,确保有足够的水生生物供朱鹮捕食。

经过四个月的持续监测,首批放飞的朱鹮大多数表现出较强的“恋家”情结。它们的活动范围主要集中在繁育中心周边1至5公里的区域内,最远的个体也未超过10公里,生存状况也整体良好。工作人员展示的定位分布图显示,大多数朱鹮以繁育中心为“大本营”,白天飞往周边的稻田、溪流和湿地觅食,傍晚时分则飞回中心附近高大的树木上夜栖。

放飞后的朱鹮

为了辅助这些有些“恋家”的朱鹮平稳过渡,位于大笼网外的侧面田地挖了一块水塘,作为朱鹮的“野外补给点”。工作人员会不定期地往里投放泥鳅等食物,为在附近活动的朱鹮提供食物保障。

共筑保护网,不断优化训练环境、繁育计划

记者了解到,第二批放飞的16只朱鹮,年龄在2—4岁之间,雌雄各半,它们均经过严格筛选和长时间的针对性野化训练,体格健壮,发育良好。

首批朱鹮的成功放飞,为训练方法的优化提供了实践经验。记者在训练基地看到,大笼网之内,环境模拟得更加精细。4个水池根据深浅模拟水田、沙石田、深水池三类功能水域,并栽种菖蒲、水芙蓉等植物。“都是为了最大限度还原野外可能遇到的觅食环境,栽种植物既能达到净水效果。此外,泥鳅会躲避在植物根系底下,能增加鸟儿觅食的难度。”吴永中说。

谈及第二批放飞的朱鹮,吴永中信心十足:“这批鸟和首批放飞的个体是同期于去年9月进入训练基地的。当首批朱鹮飞走后,它们在这里又接受了四个月的训练。”在此期间,它们需要依靠自己在水池中搜寻泥鳅,在模拟自然环境的草坪里发现大麦虫,自主觅食能力得到了进一步锤炼。“更重要的是,通过观察对比,我们发现这批朱鹮的飞行能力显著提升,飞行圈数、持续时间和耐力都更强,对潜在危险的警觉性和规避意识也更高。”

繁育中心野化训练基地

随着野化放飞工作稳步推进,人工繁育计划也同步进行优化调整。在大笼网侧面的隔离网舍中,十几只今年人工孵化成功的朱鹮幼鸟正在茁壮成长。沐川县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中心主任刘川介绍:“今年我们的繁育工作重点已经从追求孵化数量,转向了优先保障个体质量。这些幼鸟的父母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体质最健康、遗传基因最优的个体,这使得后代的生命力更加顽强,先天就更接近野外生存的要求。”

选择在9月放飞,也经过了科学考量。此时正值秋季,水生生物资源相对丰沛,能为初入野外的朱鹮提供丰富的天然食物补给。不过,即将到来的冬季也面临更多挑战。刘川表示,本地基本没有冬水田,朱鹮在寒冷季节只能在未封冻的菜地和小河沟觅食。“我们将加大监测频率,密切留意朱鹮冬季的活动轨迹和身体状况,并根据实际情况,动态调整人工投喂泥鳅的地点、频率和数量,帮助它们度过寒冬。”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猜你喜欢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