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继亮
8月26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将“‘人工智能+’消费提质”列为六大重点行动之一,同时明确提出,引导创新资源向创造就业潜力大的方向倾斜。
消费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重要环节,能够通过刺激生产带动就业,而人工智能则是提振消费的重要抓手。激发“人工智能+”消费的就业创造潜力,应重点把握消费新产品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通过政策引导强化资源倾斜,推动相关领域创新创业。
激活消费潜力
在我国生产力极大发展和超大规模市场条件下,消费是塑造产业和就业的重要环节。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力发展,我国传统领域的产能供给已远超需求,就业吸纳面临压力,与此同时,14亿人口的巨大消费市场仍然存在大量开发空间。因此,培育消费新增长点,激活消费潜力,对于推动消费与就业互促共进、促进就业提质扩容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在此基础上,人工智能技术凭借其强渗透性和高赋能性与消费领域深度融合,能够有效顺应消费结构升级趋势,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的通用性不断增强,在与各行各业深度融合、替代部分重复性工作的同时,更通过提升生产效率、扩大服务范围,创造了多元化的就业形态和大量新的岗位。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正通过向消费全产业链的延伸和价值链的提升重塑消费业态,激活就业存量市场,创造增量市场,实现就业岗位的倍增效应,形成多层次的就业生态。
多维赋能就业
人工智能与消费领域的融合正在通过新型消费的四大维度即新产品、新场景、新业态和新模式创造就业新空间,赋能高质量充分就业。
一是新产品赋能就业。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下,智能家居、穿戴设备等智能化终端产品的研发、制造、销售和售后服务环节正在形成差异化的高技能岗位需求和完整的新就业链。在聚焦AI技术与消费需求融合的研发设计端,高端技术岗位需求激增,包括AI算法工程师、硬件架构师等。随着人工智能产品的量产,制造端从传统流水线向智能生产线转型,对智能生产线运维工程师等技术型岗位的需求将显著提升。人工智能新产品落地后,会催生大量贴近消费场景的新型服务岗位,如家庭机器人调试工程师,针对老年用户、企业客户开展智能设备使用教学的AI产品培训师等。
二是新场景赋能就业。人工智能技术重构的智慧零售、智慧文旅等新场景通过提升消费体验、提供情绪价值,增强消费吸引力,可为大量城乡劳动力拓展本地化就业空间。在智能商业场景中,AI无人便利店、智能导购商超等需要场景规划师和智能设备运维员;沉浸式AI文旅项目等智能文旅场景则带动内容创作师等的就业;智能社区场景如AI社区服务站、智能家政调度平台,将催生社区AI服务管家、家政智能调度员等岗位。
三是新业态赋能就业。依托AI技术的智能交互、实时响应等特性,人工智能与服务业的叠加拓展了就业边界。以智能养老照护和老年教育为代表的“人工智能+银发消费”技术门槛要求适中,为中年劳动力提供了转型空间;AIGC在短视频、游戏、虚拟社交等领域的应用,虚拟偶像、AI数字人新业态快速崛起,均要求相关从业者同时掌握专业领域知识和AI技术应用能力,创造了更高附加值的就业岗位。
四是新模式赋能就业。人工智能驱动消费模式创新,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平台经济、共享经济、订阅经济等新模式创造了更加灵活多元的就业形态,形成“过渡型”就业支撑。例如,基于AI调度平台的零工模式能够实现技能与需求的实时匹配,岗位门槛相对较低,能够吸纳大量农村转移劳动力、下岗再就业人员等;AI技术支持下的远程咨询、设计、教育等服务则打破地域和单位限制,创造大量灵活就业机会。
构建支持体系
引导创新资源向“人工智能+”消费方向倾斜,需要充分发挥制度优势,构建政府、产业、高校、社会资本多方协同的支持体系,通过机制创新与资源整合,系统培育就业新动能。
第一,挖掘消费新增长点,以首发经济捕捉“人工智能+”消费新机遇。建立消费创新发现机制,支持“人工智能+”消费产品“首秀、首展、首销”平台建设,在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等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地区设立人工智能消费产品首发中心,为创新产品提供快速市场验证通道。完善创新产品准入和监管沙盒机制,为人工智能消费新产品、新服务提供宽松包容的发展环境,加速其从概念到市场的转化进程。建立“人工智能+”消费新品首发目录,对首发成果显著、就业拉动强的企业给予政策扶持,形成“首发促进创新、创新带动就业”的正向循环。
第二,激活高校“人工智能+”消费的创新创业活力。强化人才支撑与项目孵化。明确高校创新创业导向,鼓励院系围绕“人工智能+”消费开设专项课程,支持师生组建跨学科创业团队。办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设置“人工智能+”专项赛道,以赛促创,发现并培育优秀项目。建立校企协同孵化机制,为优秀创业项目提供技术支撑、市场资源和创业指导。设立专项创业基金,对获奖项目和具有市场潜力的创业计划提供启动资金和支持,加速创意向实际就业转化。
第三,创新投融资机制,营造有利于“人工智能+”消费的资本环境。设立专项创投引导基金,通过阶段参股、风险补助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创新。建立分层容错机制,对种子期、初创期项目设置差异化考核指标和风险容忍度。发展投贷联动机制,鼓励商业银行开展科创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创新业务。推动“人工智能+”消费领域企业对接科创板、创业板,构建覆盖创新创业全周期的融资支持体系。
第四,推进三园联动发展,打造创新资源集聚生态。在国家高新区布局“人工智能+”消费创新综合体,集成技术研发、产品测试、场景应用功能。推动高校科技成果向园区转化,鼓励园区企业向高校开放创新需求和应用场景。支持社区作为创新产品首发试验场,构建“校区-园区-社区”的快速验证通道。建立三园协同机制,通过创新券、服务券等方式促进资源互通共享,形成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发展格局。
(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
评论 0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