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晨曦透过窗棂落在泛黄的医案上,当银针在指尖流转出精准的弧度,当药罐里的苦涩与温情一同沸腾……
在成都市龙泉驿区中医院,一群身着素袍的医者,用银针定阴阳,汤药续生气,素袍之下藏着一颗“悬壶济世”的心。他们的字典里没有“停歇”,只有“再医一人”的执着。医师节来临之际,让我们走进他们的故事,读懂藏在岁月里的从医初心、感动瞬间、破难勇气与滚烫希望。
为何执此业,灯火照前路
初心的萌芽,往往藏在时光深处的某个瞬间。82岁的邵老仍清晰记得,1958年他初执听诊器时的场景。“那时候乡村缺医少药,老百姓看着你的眼神,全是对‘能看病的人’的渴求。”这份渴求,成了他从医67年的最初动力。如今他仍坚守诊室,他说“我没别的爱好,就爱看病,这辈子就懂这一件事——学医治病”。
1982年踏上从医路的赵军,深受父亲影响。“从小在诊室里打转,看父亲给人诊病、配药,家族的使命感像种子,慢慢长成了职业信仰。”如今他已在岗位上坚守43年;13年医龄的冯蓓,曾对中医有过偏见,直到在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进修时,亲眼见证中医能治急危重症:“原来中医不是玄学,是真能救命的学问”;11年从医的王波,童年总被舅舅家药柜里的药香吸引,“那时就觉得,医生是能驱散痛苦的神圣存在”;从医18年的罗阳,用“拼尽全力救每一个人”的行动,诠释着对这份职业的敬畏。
从乡村诊室到现代医院,从家族传承到职业觉醒,不同的起点指向同一个方向:“这个职业值得,值得把青春奉献给它”,屈浩然把24年最好的青春给了医生职业。他这句话,也道尽了所有医者的心声。
医患双向奔赴,信任胜千金
医者的行囊里,最珍贵的“礼物”,是患者的信任与温暖。冯蓓的门诊有位“十年老熟人”。2013年,这位老爷爷因慢阻肺合并心功能不全,两三个月就得住一次院;如今在她的调理下,仅冬季偶发不适。“发病第一个想到我”,这句朴实的话,是患者给她最动人的承诺。
王波至今记得在甘孜支援时的场景。语言不通的藏族同胞术后醒来,用手势比着“卡卓卡卓”(藏语“谢谢”)。“那一刻突然懂了,善意从不需要语言桥梁。”
罗阳经历过一次震撼心灵的“下跪”。一位患者虽未被救活,家属却含泪叩首:“我们看到了你的付出。”他突然明白,医者最大的荣耀从不仅是治愈率,还有被信任的重量。
屈浩然常想起“大医精诚”里的教诲:“患者无条件的信任,就是对‘大医精诚’最好的注解。”邵老则用一场“奇迹”回应信任,一位车祸脑外伤患者昏迷濒危,他辨证开方对症下药。7天后,昏迷的患者眼球转动有了意识;到第100天那天,患者自己一步步走出了医院大门。这样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信任与医术交织下,医学所蕴含的温度与力量。
以术破困局,以心渡难关
从医路上从无坦途,却总有人敢闯敢拼。罗阳开科初期,面对“前所未有”的复杂病例,家属一句“我们信你,签字”让他顶住压力。最终手术成功,患者康复两年仍心怀感激。他说:“信任是铠甲,也是动力。”
1999年,赵军从外地学成归来,在龙泉驿率先开展关节置换术。此前,这类患者只能远赴华西,不仅奔波,费用也高。“现在本地就能治,花钱少、少折腾。”他用技术打破地域壁垒,让更多人在家门口看好病。
82岁的邵老,更是用一辈子的实践证明中医的力量。从乡村诊室到现代医院,他用银针、汤药攻克一个个难题,“只要还能看病,就不会停下”。
藏起亏欠,向阳而生
医者的遗憾,多与“亏欠”有关。赵军愧疚于“没能好好孝敬父母,反让他们当我的后勤”;冯蓓总想起孩子的话:“妈妈,你下班时游泳池都关门了”,转身却仍在诊室耐心接诊——“对患者能尽心,对孩子只能藏起愧疚”。
但遗憾之上,是更炽热的希望。冯蓓想“成为良医,不负患者信任”;王波盼“多陪陪娃娃,补回错过的时光”;赵军祝同行“在平凡岗位做不平凡的事”;罗阳计划用10年带好团队,“让更多人掌握技术,造福患者”;屈浩然呼吁“多理解医生,他们是真的累”;82岁的邵老最牵挂“中医传承”:“要让年轻人爱中医、学中医、用中医,让它走向世界。”
当暮色漫过医院牌匾,诊室的灯光依旧明亮。这群医者,以初心为灯,以信任为暖,以勇气为刃,以希望为帆,在龙泉驿的土地上续写着“德馨于行、技精于勤”的誓言。
今天医师节,祝全体医师节日快乐!致敬每一位坚守的他们——因为有你,生命有光。
记者:陈晚星
策划:李汝余
编导:陈晚星、黄健雄、桂铭(实习)
拍摄:王永超、孙宇浩(实习)、周美君(实习)、蔡巧兮(实习)
剪辑:王永超、桂铭(实习)
评论 0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