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9日,是第八个中国医师节。今年的主题是“德馨于行,技精于勤”,这个主题恰似一面镜子,映照出无数医者用生命守护生命的日常——他们耐心引导儿童寻找心的光亮,在急诊一线奋力奔跑,在无影灯下与死神竞赛……他们用担当与坚守,诠释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千钧重量。
今天,让我们走进他们的世界,感受那份流淌在血脉里的医者大爱。
王丹
守护“心灯”的引路人
走进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四川省精神卫生中心)儿童心理卫生科主任王丹的办公室,桌上堆满了“秋收”的感谢信。这是她22年如一日,俯身倾听幼小心灵的无声风暴,成为无数家庭“引灯人”的“嘉奖”。
每每遇到寻求帮助的孩子,王丹总是耐心叩开他们紧闭的心门,从深夜急诊到线上陪伴,不懈的协调、复诊,最终让父母直面问题,孩子得以重新找回笑容。
14岁的姜华(化名),生命曾被抑郁的阴霾笼罩整整七年。休学、反复住院是她生活的全部。王丹,成了穿透黑暗的那束光。除精准调整治疗方案外,王丹更珍视姜华眼中偶尔闪现的光亮。
“试试你喜欢的舞蹈?”
“别放弃学习,你的未来比你想象的辽阔。”
……
这些温暖的话语,如暖阳融化坚冰。七年的不离不弃,终于迎来收获——今年,姜华成功考入护士专业,她第一时间向王丹报喜:“我要像您一样,帮更多人找到光的路。”
从步入精神科的铁门,到建成省内儿童心理高地,王丹以仁心为舟,以专业为桨,在心灵惊涛中摆渡迷途的孩子重返阳光海岸。
李丹
急诊室“生命守门员”
“胸痛什么时候开始的?吃过什么药?有什么基础病……”绵阳市中心医院急诊科,副主任李丹俯身询问一位83岁胸痛老人,得到老人的回答后,她语速飞快地叮嘱身旁的同事:“紧急心电图、胸痛三项检查,静脉泵硝酸甘油!”话音未落,她又转向了下一名急症患者——这是李丹13年医者生涯的常态。
这份与死神赛跑的初心,源于幼年目睹爷爷因缺医早逝的遗憾。她苦读成才,最终扎根急诊一线。
急诊室,是生死交锋的最前沿。李丹还记得那个惊心动魄的下午:一建筑工人被钢筋贯穿腹部,失血性休克,命悬一线。李丹紧急协调普外、肝胆、胸外等专家,还联络消防员协同手术。消防员在手术台上锯断体外钢筋,李丹团队争分夺秒输血、补液,硬是将患者生命体征稳住,送入手术室。八小时生死博弈,患者最终挣脱死神枷锁。
从青涩学子到绵阳市“三八”红旗手、绵阳市优秀医师再到急诊科副主任医师,13载急诊风云,李丹用行动刻下医者誓言。
王直兵
高原上的“六边形战士”
作为高层次引进人才,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四〇四医院)骨科与运动医学科副主任王直兵博士,带领团队对口帮扶壤塘县并实施爱心救助慈善项目。
他们在高原成功完成66台骨科手术,最高纪录单日达9台,还成立了“王直兵博士工作站”,在治病的同时坚持“授人以渔”:学术交流、手术示教、远程会诊,持续提升当地医疗水平。
几天前,在海拔3000多米的壤塘县手术室,一场超高难度的膝关节重建手术正在进行:患者髌骨脱位、韧带断裂、骨缺损严重,高原环境让风险倍增。王直兵团队凭借“组团式”帮扶和多学科协作,迎难而上,以毫米级精度完成骨移植、韧带重建与复位。当患者十余年的痛苦化作行走的喜悦,当地医护也在实战中掌握了高难度协作精髓,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飞跃。
从挑战极限的手术,到风雨无阻的奔赴;从妙手仁心的技艺,到“授人以渔”的情怀——王直兵,这位被誉为高原上的“六边形战士”,在雪域高原书写着大医精诚的时代篇章。
中国医师节不仅是一个节日,更是对崇高职业精神的永恒礼赞。
王丹、李丹、王直兵的事迹,正是绵阳广大医务工作者的缩影。他们将“仁心仁术”在日常诊疗中具象化,以凡人之躯一次次挑战极限,守护着千万家庭的安康。
当节日的灯光照亮诊室的窗
我们致敬每一位
坚守岗位的医师
更期待一个
医患同心、共筑健康的未来
评论 0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