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中旬的天气依旧十分火辣,错开高温,下午五点,轰鸣声在宜宾市高县现代粮油农业园区稻田中奏响。
△高县庆岭天府粮仓基地 高县融媒 供图
高县种粮大户杨群的700亩稻田里,两台收割机正开足马力穿梭。金黄的稻穗被整齐“吞入”,饱满的谷粒如流水般倾泻进运输车。
“今年算是高产了,平均每天能收30吨谷子。”杨群的声音透着喜悦。算盘在她心里打得响亮,除去成本,再加上国家补贴,每亩纯收入稳上700元,今年年收入能达50余万元。
“我们公司在南溪区、筠连县一共种植有3000亩水稻,预计今年收入能有300万元。”与杨群有着同样丰收喜悦的还有宜宾市南溪区鑫溪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邓永洪,他说,“做的大部分是订单农业,价格比市场价高,收入还要高些。”
支撑这片丰饶土地的,是深植于宜宾沃土的“芯”力量。让种植户能够高产的关键功劳之一便是一个名为“宜香优2115”的水稻品种,它也是宜宾市农业科学院的金字招牌。
△南溪区天府粮仓基地 宜宾融媒记者 滕雪飞 摄
一粒种子的“逆袭”
从实验室到千万亩良田
“宜香优2115”的故事,始于实验室里一场精妙的“基因手术”。宜宾市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江青山指着试验田回忆:“它的‘母亲’宜香1A,融合了云南软香米的优质基因。科研团队对株高偏高的原始材料施以‘核辐射手术’,辅以系列技术精准‘塑形’——降低株高、提升抗病性与品质。正是这种近乎严苛的选育,奠定了‘宜香优2115’横扫西南的基因优势。”
△宜宾市农业科学院的科研人员在试验田里工作 宜宾融媒记者 喻熹 摄
这粒种子不负众望,书写了宜宾水稻的“高光履历”:国家农作物“骨干型品种”(西南唯一入选)与“主导品种”双料认证,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市级农科院品种;揽获第十一届中国优质稻米博览会“优质稻品”、第二届中国(三亚)国际水稻论坛“最受喜爱的十大优质稻米品种”“十大优质籼型超级稻品种”“中国农产品百强标志性品牌”、四川省“稻香杯”优质米特等奖等荣誉。4次被四川省政府和省级主管部门确定为“重点推广优质水稻品种”,连续27次入选部省级主导品种。
“‘宜香优2115’在我们宜宾得到了大面积推广应用,它的年推广面积我估计应该是在20万亩左右,占宜宾优质稻面积20%左右。”江青山说,“宜香优2115”目前推广面积是全国第六,西南第一。
“近10年我们主要种的是‘宜香优2115’,它的优势是抗倒伏、产值高、口感好,每年都有人来找我们预定这个品种。”邓永洪对该品种赞不绝口。
以它为支柱,宜宾市农业科学院在“天府粮仓·百县千片”高产行动中大放异彩。2024年在三江新区江南镇百亩超高产攻关点,创建了“中稻—再生稻”两季亩产1267.8公斤的川南高产典型。
创新永不止步
瞄准未来的“种子方阵”
金色稻浪翻滚之际,宜宾市农业科学院的科研人员已在为下一季乃至未来十年埋首耕耘。
机械化收割大大降低了人力成本 宜宾融媒记者 滕雪飞 摄
在试验田里,宜宾市农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韩冬等正顶着烈日,细心观察着新育成的矮秆品系“兴香A”。
“我们目标很明确——筛选更能扛住宜宾高温伏旱‘烤’验的品种。”韩冬告诉记者,今年通过省级鉴定的“兴香A”,株型紧凑、品质优良,特别契合机械化、集约化生产的时代需求,为培育下一代“明星稻”打下关键基础。
△在实验室等待“考试”的水稻种 宜宾融媒记者 喻熹 摄
“我们的目标始终如一,培育出好吃、好看、好种的水稻。” 实验室里,助理研究员李恒进正带领团队对杂交组配的新品系进行严格“面试”。不育系母本与恢复系父本强强联合的“后代”们,正经历田间与实验室的“双重考试”。
目前,该院在多个区(县)建立的科研基地里,50个新品种(含21个自育品种)正蓄势待发,一个强大的“种子方阵”已然成型。
颗粒归仓“技”护航
智慧链条锁住每一粒丰收
丰收的喜悦,不仅洋溢在田间,更延伸至现代化的粮仓与车间。在高县现代粮油农业园区,新建成的仓储与烘干中心构成坚实的“后盾”,这座“粮食银行”科技含量满满。
△位于高县庆岭的智能化加工烘干中心 高县融媒 供图
“2500平方米的仓储中心,可集中存储8000余吨谷物,彻底改变过去分散存储、条件参差的局面,大幅降低损耗,锁住品质。3600平方米的烘干中心,日烘干稻谷可达165吨。”高县农富文化旅游有限责任公司工作人员李书婷介绍,无论晴雨,新收稻谷都能第一时间“桑拿排湿”,告别霉变风险。
此外,该中心的大米加工产能也十分可观,日产大米可达到80余吨。这意味着稻谷能快速转化为可直接进入市场的大米,缩短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更令人振奋的是,该园区内正加速推进一项丘陵农机农艺融合革命。宜宾市农业科学院联合多方力量,利用北斗导航与自主研发的专用机械,开发了中稻—再生稻专用机栽机收等核心技术,破解了中稻—再生稻机收高碾压的“老大难”,实现机栽机收同轨率超90%,碾压率有望降至20%以下,理论上甚至趋近于零。该项目不仅直接提升单产效益,更被视为提升区域农业新质生产力与综合竞争力的关键引擎。
△又到一年丰收季 宜宾融媒记者 滕雪飞 摄
从改良的稻苗,到轰鸣的收割机,再到高县园区智能化的粮仓——宜宾“藏粮于技”的答卷,是一条环环相扣的“金色链条”。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农机是腾飞的翅膀,储加是价值的升华。当良种、良机、良仓深度融合,每一寸土地蕴藏的潜能将被科技唤醒,丰收的基石便愈加稳固。这,正是端牢中国饭碗的宜宾底气。
评论 0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