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上午9点,资阳市第四人民医院康养中心准时上演“最萌年龄差”的温情一幕:四位“00后”护工穿梭于各楼层,与“80+”“90+”的高龄老人开启跨越时光的“约会”。这群年轻面孔,正以专业技能和青春活力,悄然重塑着“护理员”的职业定义——养老服务业,并非“暮气沉沉”,而是充满创新、温度与尊严的“朝阳赛道”,甚至,很“潮”!
刘天赐为杨丽华婆婆按摩。
四楼,廖锦轩轻扶96岁的闫明清走向书案,铺纸研墨间,聆听“一撇如刀,一点如桃”的书法真谛;三楼,姚蝶一边利落晾衣,一边与老人闲话家常;二楼失能区,李思琪为91岁的汤素华奶奶翻身,动作轻柔如呵护婴孩;一楼康复区,刘天赐穿梭于轮椅间,仔细调紧每位老人的安全带,用充满感染力的声音,带领“80+”“90+”的“老顽童”们投入套圈游戏。这,便是全国老龄化程度第二、四川老龄化程度第一的资阳,养老护理的青春图景。
“潮”在专业赋能:传统照护的智慧升维
21岁的刘天赐带老人玩的“套圈”,远非简单游戏。他精准调整距离,实则是为锻炼老人们的上肢活动度、手眼协调和专注力开出的“活力处方”。
刘天赐带着高龄老人玩“套圈”游戏。
今年6月,四川省养老服务人才实训基地——资阳市第四人民医院康养中心迎来青春力量。通过劳务派遣,应届毕业生刘天赐、李思琪、姚蝶、廖锦轩正式加入。这群“Z世代”青年,带着专业知识与蓬勃朝气,一头扎进“银发世界”。
“‘00后’的加入,不仅优化了年龄结构,更带来了新视角、新方法。”康养中心主任毛红平坦言,以往护理队伍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受限,部分阿姨已超60岁。而年轻人体力充沛,学习能力强,在专业运用、代际沟通、服务创新上优势明显。
作为四川护理职业学院康复专业毕业生,刘天赐敏锐发现卧床老人活动受限,主动提议在床位加装拉力带,方便日常力量训练。他还为偏瘫老人设计了“健肢带动患肢”的简易方案,让康复融入点滴。
直面繁重照护任务的李思琪,将书本理论与资深护工阿姨们的经验融合,摸索更高效且人性化的护理。“翻身不必死守‘2小时铁律’,需根据老人皮肤状况灵活调整。”
李思琪为卧床老人喂饭。
姚蝶的“喂饭”堪称精细的“隐形技术”:密切观察老人们的吞咽反射,精准掌控食温与速度,确保每一次入口都安全舒适。
“掌握海姆立克急救法和心肺复苏至关重要,”刘天赐强调,“规范操作能有效规避风险。”专业,是他们赋予这份工作的新底色。
“潮”在情感共振:机器无法替代的拥抱
四楼,廖锦轩刚陪闫明清爷爷练完书法,85岁的吉红玉婆婆便笑盈盈地向他招手:“小廖,来!我教你跳舞。”平日里不善言辞的小伙儿,毫不犹豫伸出手,在不大的空间里,认真而略显笨拙地跟上婆婆的舞步。“我就喜欢跳舞,但找不到伴儿……”吉婆婆的低语,被小廖的微笑和陪伴温暖回应。
廖锦轩陪吉红玉婆婆跳舞。
初入时,质疑难免。“这么年轻,能照顾好?”“吃得了苦吗?干得长吗?”74岁的杨丽华婆婆曾拒绝刘天赐擦药。仅一月后,态度逆转:“他嘴乖,做事麻利,我生怕他走了!”婆婆笑道。
在养老院,生活照料之外,情感陪伴是更深沉的需求。日复一日的亲密接触中,四位年轻人褪去青涩,更深切体会到老人的孤独、对陪伴的渴望,以及对尊严的珍视。
面对失禁,李思琪从“破防”到平常心:“他们自身更不愿如此,及时清理才是关键。”面对失智老人的沟通困境,姚蝶学会:“静静倾听,顺势引导,婉转达成洗澡、喂食等护理目标。”
姚蝶陪蔡吉林老人聊天。
“越老越小,得有足够的耐心、细心和爱心。”四人坦言工作辛苦却意义非凡。与老人相处,能感受最纯真的情感,“像哄小朋友,有趣又有成就感”。当赢得信任,“便知自己已融入他们的生活”。胡碧清奶奶感慨:“小廖比我孙儿还贴心,颈椎不好,他端洗脚水到床边,孙儿在家都没做过。”
“我们正采购养老机器人,但机器永远无法替代拥抱。”毛红平说,护理工作中人与人之间的温情,是技术无法触及的深度。
“潮”在职业认同:老龄化社会的“刚需”
如何看待护工职业?四位“00后”答案各异:稳定纯粹,免于“内卷”;有温度,收获成就感。但就业前景共识一致:“人都会老,这行‘永不失业’。”
作为四川老龄化率最高的城市,几乎每3人中就有一名60岁以上老人,资阳养老需求激增。为加强养老机构人才队伍建设,2022年,资阳出台《养老护理员岗位补贴及从业年限补贴实施方案》,对一线持证人员给予真金白银补贴(岗位补贴每月50-1200元,从业每三年额外补贴1500-5000元)。资阳市第四人民医院同步打造职业晋升通道:强化培训,评选金牌护理员,优秀者由劳务派遣转为院聘,开放管理岗,为“稳定”与“前景”提供保障。今年5月,该院成功跻身全省前三的养老服务人才实训基地。
廖锦轩陪96岁的闫明清爷爷写书法。
但是,挑战犹存,社会偏见仍在。在部分人眼中,养老护理仍是“伺候人”“没面子”的活儿。57岁的护工徐阿姨直言:“儿子儿媳起初不让来,觉得低人一等。”
为吸引更多青年投身其中,资阳走进高校宣讲招聘,连续四年举办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竞赛。如今,年轻护理员们正用行动打破偏见:这不仅是一门需要智慧、耐心与大爱的技术型职业,更是老龄化社会不可或缺的“刚需”岗位。61岁护工魏莉由衷赞叹:“这群娃娃,能放下面子,做事踏实!”老人们的心声更为殷切:“但愿更多年轻人接班。”
“青春伴夕阳”的故事,在这里起笔。但这束光芒,已清晰照亮前路——在深度老龄化的时代背景下,年轻力量的专业投入与温情陪伴,不仅温暖人心,更勾勒出养老服务业作为“朝阳赛道”的蓬勃未来与无限可能。
评论 0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