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

下载通川客户端

新闻热线:0818-6086866 通川新闻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18-6086866 邮箱: 619516370@qq.com

巴蜀宝藏丨四寸人偶竟是立体的“西汉医学教科书”

天府融媒联合体 2025-08-19 17:14 137


在成都博物馆的众多珍贵藏品中,有一件小巧却蕴含巨大能量的文物格外引人注目,它就是国家一级文物——经穴髹漆人像。这件文物入藏成博的时间虽不长,却宛如一位来自西汉时期的神秘使者,静静伫立在展柜中,向今人诉说两千多年前的中医传奇。



2012年秋,成都地铁3号线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在天回镇老官山施工现场,施工人员意外发现了古代墓葬的痕迹。考古工作者迅速展开抢救性发掘,随着工作的深入,4座西汉墓葬逐渐展露真容。在3号墓的北二底箱中,一件高约14厘米的髹漆木人像重见天日,这就是后来震惊考古界与医学界的经穴髹漆人像。


一同出土的还有620余件珍贵文物,包括陶器、漆器、木器、铜器等。其中一批汉代医简尤为珍贵,经考证很可能是失传已久的扁鹊学派典籍。经穴髹漆人像与这些医简同时出土,相互印证,共同展现了西汉时期医学发展的辉煌成就。据推测,墓葬年代应在汉景帝、汉武帝时期,墓主很可能与医学职业密切相关。


经穴髹漆人像造型精致:体型匀称,裸身而立;五官清晰,面容安详;双臂自然下垂,五指并拢;双脚并立,姿态端庄。人像通体髹黑漆,历经两千余年仍泛着古朴光泽。


最特别的是,人像身上阴刻有精细的经络线条:22条红色经脉线与30条白色经脉线呈左右对称分布,另有4条白色经脉线环绕胸腹,1条白色经脉线纵向居胸腹正中。117个穴位点清晰可见,并刻有“心”“肺”“肾”等小字标注,堪称立体的西汉医学教科书。


经穴髹漆人像 图据成都博物馆


在经穴髹漆人像出土之前,据中医史研究,最早的针灸铜人是北宋年间铸造的。而这尊西汉时期经穴髹漆人像的发现,将我国中医使用经穴人体模型的历史向前推进了一千多年。令人惊叹的是,它所呈现的经穴位置和现代中医学基本一致,这充分证明古代医学家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对人体的经穴系统有了深刻认识。通过它,我们仿佛能看到古代医学家探索人体奥秘时的专注神情,感受到他们为人类健康事业付出的不懈努力。


以往人们在研读《黄帝内经》等中医典籍时,由于缺乏直观的模型演示,许多经脉理论的内容晦涩难懂。经穴髹漆人像的出土,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理解古代中医经脉理论的大门。它与出土的医学竹简相互印证,揭示出两千多年前我国就已形成完整的经脉医学理论体系。那些曾经模糊的经脉医学名词,在这尊经穴髹漆人像面前变得清晰明了。这让我们对中医经脉理论的起源和发展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为研究中医传承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值得一提的是,绵阳市博物馆同样收藏着一具经穴髹漆人像,它于1995年出土于绵阳双包山汉墓。这件木质漆器年代略早于成都这件,尺寸也更大,但在完整度和经穴标注的精细程度上稍有不同。这说明,至迟在西汉时期,这样的经穴人像已在四川地区医家中使用。而迄今为止,四川以外地区尚未发现过类似文物,这更凸显了它们的独特价值。


绵阳市博物馆内的经络漆人展品 摄影/C视觉 郭超英



成都漆器艺术历史悠久,起源于距今3000多年的商周时期。经穴髹漆人像的制作工艺精湛,充分展现了西汉时期成都漆器制作工艺的高超水平。历经两千余年岁月,出土时其身上的红白经脉线条依然清晰可辨,五官肢体保存完好,代表穴位的圆点位置准确。这不仅得益于当时先进的生漆彩绘技术——使器物表面图案精美、色泽光亮且经久耐用,更体现了古代工匠的匠心独运。


与其他漆器常见的繁复雕花不同,这具木人像造型简约而精准:整体线条流畅自然,五官肢体刻画细致入微。从木胎成型到精细打磨,再到髹漆彩绘,每个环节都彰显着工匠对比例和细节的严格把控。正是这份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将这件看似简单的经穴髹漆人像,打造成集医学价值与艺术价值于一身的稀世珍宝。它不仅是成都作为古代“中国漆艺之都”的重要见证,更让我们得以领略西汉漆艺的精湛水准。



本期话题

关于四川的中医传奇,你知道多少?评论区聊聊~


撰文/锦夫

编辑/梁庆 责编/谢梦 马艳琳 审核/姜明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猜你喜欢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