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频翻车,报道者一再鼻青脸肿。从疯传到反转,某些戏剧性的转变,令人猝不及防。子虚乌有的《特朗普爱上在白宫当保洁的我》短剧,被多家媒体当成新闻刊载。“杨某媛从拟录取博士生名单中移除”“某官员用政府服务器挖出327枚比特币”的假消息,被竞相转发……与之同时,《我取关了××报》的网帖刷屏财经圈,一位基金经理吐槽某财经媒体“常用标题党手法制造噱头,内容也常常是东拼西凑”。热文之下,附和者众,该财经媒体相关负责人发声,表态“相当重视,正着手改革”。
从近期曝出的几起案例看,新老问题交织,严密的新闻生产流程,遇上新问题。
轻浮的抓取、整合、“二创”,成了“跑冒滴漏”的高风险点。伪短剧、“杨某媛从拟录取博士生名单中移除”“某官员用政府服务器挖出327枚比特币”的假新闻,追溯下去,都有着清晰的传播链,并且源头都指向了“AI造假”。一些媒体之所以轻信转载,严重失误,很大原因就在于没有去查证“一级信源”“直接信源”,而是对似是而非的“次级信源”“间接信源”照单全收,并添油加醋发挥——这个过程中,记者并没有进行真正的调查、采访。
哗众取宠的标题党,赚来了流量却失去了尊重。初代标题党,是为了抓人眼球、吸引打开阅读。而时下流行的标题党,更多在于社媒平台的“话题拟制”与“标签打点”。极少数媒体小编,竟然“对标”一些自媒体,在制作话题时,不求精准、只求“效果”,往往是对事实简化再简化、对细节删减再删减、对情绪催化再催化。于是乎,宁可背负骂名,也要把流量囫囵吞下。于是乎,总是有那么多奇奇怪怪的话题,总是有无休无止的骂战。于是乎,个别账号越是折腾、越是迷茫。
只看数量不顾质量,陷入“先污染后治理”的泥潭。有段时间,少数媒体在网络场域内“打法不明”、存在感不强。为了“重塑存在感”,却走向另一个极端,那就是报复式“迎合网络”、无底线“蹭热”“追热”。当“媒体账号”演变为“账号媒体”,如同一个泡腾片在红海中化开,制造了不少气泡,却也在自我消耗中归于虚无。时下,一部分从业者把关于质效评价的理解狭隘化,把影响力传播打成“流量七伤拳”,到头来,恶化了生态、反噬了自身。
“新闻永远在路上”,在采访的路上,在求证的路上。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灵魂之问的答案,总在那些“要与不要”之间。
要有“有所用有所不用”的AI观。时下,AI被运用于内容生产的部分环节,由此也导致了种种令人啼笑皆非的后果。有AI制造假新闻被当成真新闻发布的,有“科技赋能”而致“文心凋敝”的。AI兴起之后,少数人懒得写稿子、不会写稿子了,“把笔连带着脑子”都交了出去,自甘平庸而自鸣得意。于是我们看到,各种伪概念、口号在某些新闻作品中高频出现。激活从业者的主观能动性,远比高度依赖AI更加重要。
要有“有所取有所弃”的数据观。数据是个好东西,数据是度量衡,也是成绩单。对于数据,绝不能“无所谓”“不在乎”,而是应该努力把好作品传播出去、把大流量稳稳拿住。但也须知,绝不是“挑到篮里就是菜”。对于通过标题党、歪曲事实、撩拨情绪、挑拨对立、散布谬误带来的“可疑数据”,要保持高度警惕。坚决对“毒流量”说不,才能让正能量立住。饮鸩止渴,一失万无。有舍有得,有规矩才有格局。
受人尊重的、有专业口碑的新闻作品,必然是自知、自律的。与其问“路在何方”,不如换个问法:媒体是谁、媒体为谁、媒体靠谁?
媒体的安身立命之本,永远在于“报道新闻”。这种新闻,理应是基于专业、基于事实、基于用心调查、基于深度思考的独家、扎实、差异化的新闻作品。与这个复杂世界紧密联结,向千千万万的个体敞开心扉,回到真实、回到本地,做好新闻、做好服务,媒体当为、媒体当立。
拥抱变化,变的是方法、渠道、形式,变的是生产流程和组织方式,而不变的,始终是核心价值观、是行业伦理、是业务规范。在任何时候,守护真实、客观、全面、准确的价值主线,就是守护新闻的生命线。
本期话题
遇到可疑“新闻”时,你第一步会怎么做?评论区聊一聊~
撰文/ 蒋璟璟
评论 0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