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泸州市泸县北郊的九曲河上,静静横卧着一座历经600多年风雨的古桥——龙脑桥。作为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龙雕石板梁桥,它不仅是古代桥梁建筑的杰出代表,更是一座融合建筑艺术与石刻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散发着独特的文化魅力。
龙脑桥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间(1368年-1398年)。彼时,战乱初定,百废待兴。泸县百姓因宋代木桥屡遭山洪冲毁,严重影响交通民生,遂决定“以石代木”,建造新桥。为求永固,能工巧匠精心设计,以龙、象等祥瑞之兽镇水,寄托护佑一方安宁的美好愿景。
关于桥名由来,至今流传着两种说法:一说因桥头曾有龙脑寺等四大古刹而得名;另一说则源于下游60米处一块形似龙首的“龙脑石“。两说并存,更添古桥神秘色彩。
清乾隆时期,历经近400年风雨的龙脑桥,因自然侵蚀和长期使用,已经出现损坏。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皇帝颁布圣旨,“钦命永宁道泸州以北九十华里九曲河龙脑桥予以保护”,要求“严禁损毁、定期修葺”——在古代,对一座单体桥梁专门下旨保护,实属罕见。这道圣旨既是对古桥价值的官方认可,也印证了其精湛工艺与独特魅力。
乾隆圣旨使龙脑桥在后续200多年中得到了系统的保护,减少了人为损坏,为其留存至今奠定了基础。同时,还让这座区域性桥梁的价值被提升至国家层面。
龙脑桥历经沧桑却巍然屹立,默默见证着岁月变迁,成为泸县历史的重要见证者。这座集实用与艺术于一身的古桥,至今仍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龙脑桥 图据泸县人民政府网站
龙脑桥全长54米,宽1.9米,高5米,12墩13孔的结构设计尽显匠心。桥身最引人注目的当数中部8座桥墩上的瑞兽雕刻——四龙、二麒麟、一象、一狮,这些明代石刻堪称一绝。
四条巨龙形态各异,龙首高昂。最令人称奇的是龙口中完全镂空的“宝珠”,重达30多公斤却能自由滚动而不脱落,如此精湛的镂雕工艺即便放在今日也难得一见。龙头上眼、耳、口、鼻等细节刻画入微,鳞甲、流云线条流畅生动。正中龙头顶部刻有“王”字,威仪尽显。经考证,这些雕刻在设计时充分考虑了力学原理,龙头的重量与桥墩承重达到完美平衡,使古桥历经数百年洪水冲刷仍屹立不倒。
麒麟雕刻怒目圆睁,口衔绶带,火焰纹腿匍匐于桥墩,牛蹄形脚分别踏着兵书和宝剑,威武雄壮。青狮同样口衔绶带,前足交绕,四爪锋利,前爪下各抓一个圆形绣球,憨态中透着威严。白象长鼻卷曲下垂,长牙微露,双耳肥大,狭长眼眶内圆形眼珠栩栩如生,四腿作卧伏状,神态安详。
这些瑞兽雕刻比例夸张却生动传神,头部均迎着水流方向,仿佛在守护这一方水土。当河水上涨淹没桥面时,只露出瑞兽的头尾,宛如在水中遨游,构成独特景观。从建筑美学看,龙脑桥完美融合了实用与艺术——这些雕刻不仅装饰精美,更能在洪水时起到导流作用,减轻水流对桥体的冲击,充分展现了古代工匠的智慧。
龙脑桥 图据泸县人民政府网站
在中国古代,桥梁不仅是跨越江河的纽带,更是文明的载体。明代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之一,经济繁荣、文化灿烂,石雕艺术更是臻于化境。龙脑桥以其雄浑大气的雕刻风格,展现了明代工匠对力与美的极致追求,也折射出当时社会对祥瑞文化的普遍崇尚。桥上每一尊瑞兽都承载着独特的文化密码——龙象征祥瑞,麒麟代表太平盛世,狮子彰显威武庄严,白象寓意吉祥平安。这些意象寄托着世代泸县人对幸福安康的殷切期盼。
历经600余载春秋,龙脑桥见证了无数风雨沧桑。1988年至1990年,当地启动保护工程,通过加高桥墩1.3米、修复桥头堡、整固断裂桥板、对已断裂龙头作加固维修等措施,显著提升了古桥的抗洪能力。1996年11月,龙脑桥被国务院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泸县投入专项资金,分两期对其展开系统性修缮。文物保护专家运用光谱分析等现代科技手段检测石材状况,同时秉承“修旧如旧”原则,将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完美融合,让这座明代杰作重现昔日风采。
如今,当人们漫步在这座54米长的石桥上,指尖掠过被岁月打磨得温润的桥板,目光流连于那些依然栩栩如生的瑞兽雕刻,耳畔回响着导游讲述的古老传说时,仿佛能听见历史深处的回声。
本期话题
评论 0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