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国多地气温突破40℃,电网负荷屡创新高,空调、工业用电需求激增。当传统能源供应面临巨大压力,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却通过一项创新方案实现了用电自由。在园区文化中心楼顶,450千瓦的光储系统正悄然运转,这套“光伏+储能”微电网不仅能毫秒级无缝切换应急电源,更在用电高峰时段发挥着“电力调节器”的关键作用。
记者实地探访发现,在酷暑难耐的午后,当其他园区可能面临限电风险时,这里的分布式光伏系统反而迎来发电高峰。通过智能储能设备,白天富余的电力被储存起来,在夜间继续为园区供电,形成了一套自给自足的“绿电”循环系统。
这究竟是怎样的一套解决方案?光伏发电如何从“锦上添花”变为“雪中送炭”?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深入园区,一探这场能源革命的创新密码。
一度电,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在传统火力发电厂,它可能意味着0.3-0.5千克标准煤的燃烧与排放。但在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一度电的诞生却是一场“阳光变电流”的绿色转场。
光伏发电,从阳光到电流的转变
雨后初晴,阳光穿透云层,洒落在天府国际生物城文化中心的屋顶上。2.68兆瓦的光伏板阵列宛如一片蔚蓝的“能源海洋”,在云影流动间泛着粼粼波光。这里每块光伏板都由数十个太阳能电池组成,这些电池的核心是硅,当阳光中的光子撞击半导体时,会激发出电子,形成“直流电流”。
智慧能源管理平台的大屏幕上,光伏发电、储能充放、园区用电等数据曲线正实时跳动着。“这就是园区的‘智慧能源大脑’。”成都生物城集团运营公司业务负责人指向监控屏幕。随着他的介绍,一条红色曲线在清晨七点准时攀升:“当第一缕阳光出现,我们的光伏系统就开始工作了。”
天府国际生物城入驻的企业大多都是生物医药企业,“他们对电力要求极高,需要24小时不间断的电力供应来维持恒温恒湿的生产环境,并且任何电力波动都可能导致价值连城的产品报废。”相关负责人说,正是这种特殊需求,促使生物城因地制宜地安装了光伏发电装置,将光伏发电与电化学储能紧密结合,既保障了能源安全,又实现了低碳发展。
储能系统,电力“蓄电池”的削峰填谷
只要有阳光就能工作,光伏发电的优势明显,但挑战同样存在,太阳能是间歇性能源,夜晚无法发电,阴雨天输出也会大幅降低。正是这一特性,使得储能系统成为光伏发电不可或缺的搭档。通过建设储能系统,提高了分布式光伏系统的就地消纳能力,同时通过储能削峰填谷,也降低了园区峰值用电需求。
“如果说光伏是我们的‘小电站’,储能电站则是‘充电宝’。”该负责人形象地比喻到。在园区的加速器区域,一座集装箱式储能电站格外引人注目。这个容量达3.35兆瓦/6.7兆瓦时的“绿电银行”,单次可储存6700度电,相当于600户家庭一天的用电量。白天,光伏电力优先满足企业生产需求,剩余电能存入储能电站;夜间则利用低谷电价充电,待用电高峰时再释放电能。这种“削峰填谷”的模式,让每一度电都能在时间纬度上实现最优配置。
值得一提的是,生物城文化中心还利用光伏储能配套静态切换开关,可实现市电停电后储能无缝切换供电,保障文化中心用电不受影响。这种快速响应能力示范了储能设施如何作为备用电源保障用电稳定性。
光伏+储能,形成智慧微电网
单个光伏或储能项目的力量或许有限,但当园区多个光储项目组建园区智慧微电网时,就形成了强大的能源协同网络。天府国际生物城的智慧微电网群由多个分布式电源、储能装置、充电桩及负荷组成,配合先进的能源管理平台,增强了园区电力削峰填谷能力。
目前园区正在进行智能电表改造,通过在末端企业用户侧设置智能电表,配合微电网管理平台,可以实时监控光伏储能等电源资源供电情况以及各企业用户负荷资源的用电情况。通过摸清底数、辨识区域用电负荷,可以在极端用电情况下优化电力供用方案。
生物城光储项目的绿色效应也不容忽视,该负责人算了一笔生态账,“以孵化园分布式光伏项目为例,每年190万度的绿电产量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38吨,等效种植树木1.3万棵,节约标煤570吨。”
评论 0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