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平均气温逐年上升,热相关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高温天气下的健康防护问题引发广泛关注。7月17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急诊科主任医师姚蓉针对热射病这一高温天气下的疾病展开科普。
姚蓉接受采访。谢敏 摄
若未及时发现处理
死亡率可达50%—60%
“最近,华西医院急诊科每周收治热射病患者,今年虽不算多,但也已有好几例,往年最多时一年收到近100例。”姚蓉解释,热射病的发生主要源于两方面原因:一是被动暴露于高热且高湿的环境,导致散热障碍;二是机体主动产热过多,如长时间剧烈活动会使基础代谢率增高,肌肉收缩产生大量热量,一旦产热超过散热能力,就可能引发问题。更糟糕的是两种情况并存,最终导致机体产热和散热失衡,体温失控升高,进而造成全身细胞器官损伤,甚至死亡。
热射病的后果极为严重。姚蓉表示,若未及时发现和正确处理,其死亡率可达50%—60%。即便存活,也可能遗留神经功能损伤,如认知功能下降、活动能力和记忆能力受损等。国外长期研究发现,热射病患者十年以上心脑血管疾病新发风险远高于常人。
姚蓉表示,热射病分为经典型和劳力型。经典型好发于散热能力本身有问题的人群,如老年人,他们汗腺萎缩、排汗能力下降,对热的感知不敏感;服用抗精神类药物、心血管类药物、利尿剂等影响体温调节能力药物的人群;孕妇和甲亢患者等本身处于高代谢状况的人,在同等热暴露下更易发生产热超过散热的情况。劳力型则多见于持续高强度运动或劳动的人群,如建筑工人、外卖员、运动员等,与机体持续产热有关。
“普通人也可能存在散热问题。”姚蓉解释,穿着不透气的衣服、水分补充不足,都会影响散热机制。个体差异和适应程度也很重要,有些人天生耐热,有些人则不然;长期在热环境中生活形成热适应的人,相对不易发生散热障碍,而突然到闷热环境的人更易出现问题。
24℃天气下也可能得热射病?
是的,建议通过“三个特”来警惕
热射病在患病初期有哪些症状,如何自我判断?姚蓉解释,热射病是重度中暑,从轻度到重度没有截然区分,出现先兆中暑或中暑表现就要高度重视,可通过“三个特”来警惕:一是特定场景,如夏天高温预警时、闷热不通风的厂房、室外马拉松现场等;二是特殊人群,即经典型和劳力型的高发人群;三是特定表现,初期症状不特异,可能有头晕、眩晕、反应迟钝、性格改变、易怒等神经系统症状,恶心想吐、腹部绞痛等消化系统症状,心慌、冷汗、手脚发麻、四肢无力等循环系统症状。一旦出现体温增高或意识改变,如反应不好、胡言乱语,就要警惕热射病发生。
其中,运动型热射病归属于劳力型,好发于在热环境或不通气环境中长时间剧烈运动的人群,运动过程中或刚结束运动后易发生。“去年一项马拉松比赛,一名选手在24℃天气下跑到20多公里时倒地抽搐,送医后体温达41℃,出现多器官功能损伤,以中枢神经系统和凝血功能损伤突出,最终诊断为劳力型热射病。”姚蓉提醒,运动时若出现心率增快到不适程度,伴有大量出汗;运动不协调,手脚发僵;反应迟钝,感觉别人说话遥远等情况,都要警惕。此时应终止运动,若在热环境要离开,充分补水休息,可温水擦浴促进排热。若症状不缓解,需及时就医。
出汗多别光喝白开水
热射病患者勿自行用药
谈及预防中暑和热射病,姚蓉建议,避免在全天气温最高时段进行户外活动。若必须外出,要提前做好防晒等防范措施。若已暴露在高温高湿环境,要尽快脱离该环境,不要一下子进入温差太大的地方。同时补充足够水分,出汗多时不要只喝白开水,最好补充含电解质的饮料,或兑糖盐水,既补水又补电解质。
遇到热射病患者,姚蓉提醒,旁人可让患者脱离危险环境,户外移至阴凉处,室内打开门窗、空调或风扇,正在运动的要停止运动以减少产热。其次是补充水分,但需注意患者神志,神志不清时灌水,易导致误吸窒息。同时要增加散热,解开衣扣、打开紧身衣物、取下帽子,现场可用冷水降温,如让患者蹲或半泡在水中,年老体弱的可多擦浴。若处理后患者意识清楚、状况恢复,休息后最好不再回到原环境或从事原强度活动;若不放心,可同时拨打求救电话,让专业人员评判处理。
“热射病患者自行用药,也不可取。”姚蓉解释道,常规退烧药如含对乙酰氨基酚的泰诺、感冒灵,以及布洛芬等,对热射病患者无效,因其退烧机制与热射病发热机制不同。藿香正气液等中成药适用范围有限,中医认为其解表祛湿,适合内热内湿散不出、毛孔关闭且皮肤湿冷的中暑患者,若患者皮肤干燥发热,使用可能起反作用,不建议自行用药,应以脱离环境、补充水分、物理降温为主,并拨打急救电话。
评论 0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