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作家曾说过:
01
遇急事,要“稳”。
看过一句话:“人这一生,不在静心中求稳,就会在浮躁中跌倒。”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很多无法预测的突发状况。
遇事越是着急,头脑就会越混乱,就越容易把事情搞砸。
人生的很多智慧,往往都藏在沉稳与冷静里。
读杨绛先生的《我们仨》,对她的一句“不要紧”印象深刻。
她一生平静从容,不管遇到什么事,似乎从来都不曾慌乱过。
简单的“不要紧”三个字背后,藏着的是先生“静心求稳”的处世哲学。
就像曾国藩说的:“凡遇事须安详和缓以处之,若一慌忙,便恐有错。”
生活就像一场拳赛,越是心浮气躁,越容易自乱阵脚,失去对对手的理性判断。
静下心来,控制住自己的情绪,沉着应对,才能见招拆招,笑到最后。
古训中曾写道:“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冷静下来,才会摆脱坏情绪的控制,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
不慌不忙,才能沉着应对困难,有条不紊地解决所有麻烦。
心浮气躁的人,难成大事;真正的强者,大都平静如水。
02
遇难事,要“变”。
周国平曾说过:“生活原本就是有缺憾的,人生需要妥协。
不肯妥协,和自己过不去,其实是一种痴愚,是对人生的无知。”
这世上没人能一路顺风顺水,生活中多的是不尽如人意的事。
总爱钻牛角尖,只会陷入死结,一味较劲,只会给自己添堵。
有时困住我们的并非困难本身,而是不知变通的心态。
学会拐弯,山穷水尽和柳暗花明,往往就在一念之间。
作家史铁生去世后,好友曾感慨道:“写作对于他,有改头换面的作用。”
21岁那年,双腿瘫痪的史铁生从乡下回到北京静养。
清华附中的天之骄子,本该有大好前途,如今却成了轮椅上的“废人”。
被命运逼至绝境的他,心中曾一度充满迷惘与痛苦。
那段时间,他日复一日地往返于地坛,思考生与死的意义。
消极了一阵子后,他终于接受了身体残缺的现实,也开始打算以后的道路:写作。
于是27岁那年,他开始从零学习写作。
40岁时,终于凭《我与地坛》一文在业内引起广泛反响。
后来又相继出版了《病隙碎笔》《务虚笔记》等,享誉文坛。
命运堵上了一条路,他却硬生生用纸笔为自己撞开了另一条路。
就像史铁生说的:“左右苍茫时,总也得有条路走,这路又不能再用腿去趟,便用笔去找。”
没有谁的生活,永远是一成不变的。
人要知前进,更要懂拐弯,不断调整自己的步子,来慢慢适应脚下的路。
很喜欢一句话:“水到绝境是风景,人到绝境是重生。”
试着跟生活和解,你会发现,没有过不去的坎,只有转不过的弯。
03
遇烂事,要“离”。
亦舒在书里讲过一个故事。
有天她去哥哥倪匡家作客,看到他家里的绿植郁郁葱葱,很是喜欢。
于是,她便问道:“你家中的盆栽如此青葱可爱,有什么秘诀吗?”
她原以为,自己会得到有关灌溉、施肥、剪枝的心得分享。
没想到,倪匡竟笑着回答:“秘诀是死的丢掉,再买新的。”
事后再回想起哥哥这番话,亦舒不禁感慨道:
“‘死的丢掉’,如此简单的道理,却少有人想得通。
对任何糟糕的人和事,我们第一个想到的常常不是掉头就走。
而是浪费无数的时间和精力,越来越动气,以致理智完全被淹没。”
的确,生活中很多烂事,就像那些无药可救的盆栽,一味纠缠,只会越变越烂。
到最后,不仅搭进去心情,还会给自己带来更大的伤害。
项目推进得不顺利,你郁闷了好几天,见了家里人也没有好脸色;
早上因为堵车迟到了5分钟,没了全勤,你一整天都没心思工作;
被路上的车溅了一身泥,你怒气冲冲地回了家,出游计划就这么泡了汤。
就像那句话说的:
“许多伤害本是一次性的,正因你的允许,它才像把锯子不断在你心上拉扯。
而紧紧握着那把锯子不放的人,其实是你自己。”
别为打翻的牛奶哭泣,别为无可挽回的烂事纠缠。
学会及时抽身,才能避免更大的麻烦与伤害。
对已经发生的坏事,看开点,对没法改变的破事,看淡点。
04
遇烦事,要“放”。
劝君莫装烦恼事,日子越过越心欢。
▽
人这一生,会遇到形形色色的麻烦事。
我们无法左右事情的发展,却可以调整自己的心态。
遇到急事,应当戒骄戒躁,沉稳应对;
遇到难事,需要及时转弯,灵活变通;
遇到烂事,不妨挥挥衣袖,继续上路;
遇到烦事,不如放下不快,放宽心态。
先改变自己看事情的态度,才能改变人生的高度。
保持比生活高一点的心态,才能遇见更好的自己,更美的风景。
评论 0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