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

下载通川客户端

新闻热线:0818-6086866 通川新闻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18-6086866 邮箱: 619516370@qq.com

被诗词腌入味的四川,藏着多少创作密码?

四川文旅厅 2025-07-16 17:11 991

sichuan

川蜀之地,天府之国

钟灵毓秀,物华天宝

2019~2021年,历时三年,四川作为试点省,在全国率先完成全省文旅资源“双普查”,共普查出文化资源305.74万处,旅游资源24.57万处(数据截至2023年12月)。

为宣传四川优质旅游资源,提升巴蜀文化旅游影响力,立足全省文旅资源普查的丰硕成果,今筛选出特色优质旅游资源20余类项,150余处进行推广,并以连载的形式一一呈现。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四川是诗歌的富地,是一个有诗脉、诗魂、诗意的地方。诗人们流连于岷山蜀水、乐山峨眉,将这里的山水、风物与人文写进千古诗篇。每一首诗词,都藏着四川的秀美与深情,诉说着这片土地的风雅故事。

百花潭唐代银杏(王洪 摄)

李白仗剑出夔门时,蜀道险峰在“噫吁嚱”的惊叹中化作《蜀道难》的云梯;杜甫草堂听竹时,浣花溪的晨露凝成“窗含西岭千秋雪”的琉璃。

王维送友入蜀“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萦绕耳畔,稼轩挑灯看剑写下“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的壮志难酬。薛涛笺上“枝迎南北鸟”的墨痕未干,东坡竹杖芒鞋早已踏出“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然。

①青城山

②浣笺亭(杨涛 摄)

四川的山水间,千年诗词如江流不歇。四川之美,美在壮丽山河,更美在数不尽的诗词歌赋中。

藏在诗词里的四川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遨乐无时冠巴蜀,语音渐正带咸秦。平生剩有寻梅债,作意城南看小春。

蜀人从来好事,遇良辰、不肯负时光。药市家家帘幕,酒楼处处丝簧。

地胜异,锦里风流,蚕市繁华,簇簇歌台舞榭。

和醉梦,上峥嵘。忆娉婷。回首锦江烟一色,不分明。

从险峻的剑门关到温润的浣花溪,从李白的浪漫长啸到苏轼的旷达低吟,为何这片土地能让杜甫在茅屋中写下“安得广厦千万间”,让薛涛在红笺上题尽离愁?

广元昭化区剑门蜀道

当贬官文人的竹杖敲响蜀道青石时,蜀地的山河便有了诗情。命运把他们放逐在此,却让诗词在山水间疯长,成了中华文明最诗意的流放地。

据不完全统计,唐代289年间共有40余位著名文士贬谪巴蜀,宋代更有“十谪九入蜀”之说。这片被《华阳国志》称为“地险俗蛮”的山水,因其“西僻之国而戎狄之长也”的地理定位,成为历代王朝天然的谪戍之所。李白夜渡清溪的孤帆不仅载着个人的失意,更折射出唐代“凡左迁者皆付三川”的制度性——放逐。据《新唐书·地理志》及《唐刺史考全编》记载,仅安史之乱后的二十年间,就有23名五品以上官员谪迁剑南道。

①剑门关绝壁、②剑门关

蜀地成为流放之地,实则是地理的必然之选。这里的群山如天然的屏障,制造了“难于上青天”的空间隔离,长江险滩形成了天然羁縻,由于相对偏远,被统治者视为难以逃脱的地方。但同时,偏居一隅的天险之势也将中原的烽烟隔绝在外,不像其他边远区域与游牧民族短兵相接。

图源:“安逸四川”宣传推广平台

蜀地自古经济发达,物产丰富,形成了独有的“民食稻鱼,无凶年忧”的世外桃源般的农业文化区域,沃野千里的富庶又保证了贬谪者的基本生存。

先秦时期,蜀地以“水利殖国”为特征的农耕文明发展起来,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保证了百姓的丰衣足食,至汉唐时期一直保持着“天府之国,秀冠华夏”的美誉。中唐以后,南方城市快速发展,出现了以扬州和成都为代表的一大批富庶的繁华都市,时人有“扬一益二”之誉。唐宋时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达到巅峰,成都平原更是“罗锦之富,甲于天下”。

号为陆海的天府之地(詹灵 摄)

这种既非绝境又非常域的微妙处境,恰为文学创作保留了喘息空间。当李白写下“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时,他或许不知道,这种地理隔绝,在战乱年代不仅保障了城市的安宁,也使蜀地长期与中原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创作环境。

据不完全统计,《全唐诗》约4.9万首诗中,超过一半与蜀地有关,且多是创作于文人贬谪时期。贬谪的苦楚在竹影摇风间发酵成诗,恰好印证了这片山水如何将政治失意酿成艺术的醇酒,成为吞吐山河的文脉高地。

天下山水之观在蜀。雄奇险峻的山川峡谷、幽深秀美的江河湖泊、四季分明的云雾烟雨,构成了一个充满诗意的世界,成为诗词创作的精神沃土,为历代文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与意象源泉,他们将自然景观的万千气象转化为中国古典诗歌中极具辨识度的美学符号。

①都江堰、②明月峡先秦栈道

③万里长江第一湾

剑门关的绝壁是李太白手中的狼毫,泼墨挥就“蜀道之难”;峨眉山的云海化作白乐天诗卷里的素绡,晕染开“峨嵋山下少人行”;锦江的浪花化作杜工部砚池里的墨痕,流淌成“锦江春色来天地”。当青城山的云雾化作陆放翁“云作玉峰时特起”的诗稿,当岷江的春水倒映着黄庭坚“凌云一笑见桃花”的词句,这片土地本身就成了永不枯竭的诗囊。

泛舟湖上(侯潇伊 绘)

蜀地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给唐宋文人以无限的创作灵感,他们以大量诗文抒怀咏叹志、寄情山水之余,便是饮酒与品茶。

诗酒不分家,唐代文人“斗酒诗百篇”者比比皆是。

郭沫若在《李白与杜甫》一书中,曾对李杜的诗作与酒的关系做了一个统计,李白现存诗篇幅1500首,其中与酒有关的170首,杜甫现有诗1400多首,与酒有关的300首。李肇《唐国史补》中将“剑南之烧酒”列为全国名酒;杜甫在《戏题寄上汉忠王》中称赞“蜀酒浓无敌,江鱼美可求”;张籍在《成都曲》中畅言“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范成大《竹枝各九首》中感慨:“云安酒浓曲米贱,家家扶得醉人归”(云安为四川名酒之乡);陆游则流露出“益州官楼酒为海,我来解旗论日买”的豪情。

旧时万里桥及桥头酒楼(侯潇伊 绘)

品茶也是文人修身养性的重要手段。

唐宋文人尤喜川茶,刘禹锡有诗即云:“诗情茶助爽。”全世界种茶饮茶发源地在中国,中国又推巴蜀为首。《茶经》云:“茶树生益州川谷山陵道旁”;清顾炎武《日知录》亦载曰:“(秦)人取蜀而后有茗引之事。”蜀地产茶胜地遍布,是全国八大产茶地区之一,四川茶馆更是全国瞩目,川茶宛如山中的清泉与唐宋文人形神契阔。

图源:①“安逸四川”宣传推广平台

②青青茶园

四川,那些惊艳了时光的“顶流”!

“自古诗人皆入蜀”。蜀地的安逸气质,迎来了杜甫、高适、陆游等无数文人墨客,也走出了李白、苏轼等一代文坛领袖,他们在这里,感受山川灵气,落笔生花。

安史之乱的马蹄声,更是将半个盛唐的文人逼向西南,蜀地成为文人墨客的集中打卡地。光唐代就有180多位诗人入蜀!其中知名度最高的包括:初唐四杰“王杨卢骆”四才子,边塞诗人高适、岑参,山水田园派诗人王维、孟浩然,中唐时期并称为“元白”的元稹、白居易,晚唐“小李杜”之一的李商隐。

初唐四杰

杜甫

作为“入川”代表,一生漂泊无依的杜甫,蜀地给了他生活最安定、诗情最为勃发的九年。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冬,杜甫为避饥荒,携家迁到成都,投靠严武、高适、裴冕等友人。第二年春,杜甫在友人帮助下筑草堂于成都浣花溪畔,这就是著名的“杜甫草堂”。经过多年坎坷,杜甫和家人在草堂终于得到暂时的安定。此外还到过梓州(今四川三台)、阆州(今四川阆中)等地。

在成都居住的时间是杜甫诗歌创作最重要的时期,他流传至今的1400多首诗作,有271首是在四川写的。杜甫的诗与成都、与蜀酒关系密切,这里记录了他对人文风物的感觉,与朋友的交往情谊,成就了他诗歌创作中的一个巅峰。

蒋兆和《杜甫像》,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我行山川异,忽在天一方”《成都府》,作为到达成都后作的第一首诗,诗中描述出了杜甫初到成都时喜忧交并的感情;“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细雨》,透露出了杜甫对于成都的感恩之情。他在摩诃池泛舟赏秋吟咏“高城秋自落,杂树晚相迷” ;在万里桥感怀“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在武侯祠写下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千古佳句。明代学者李长祥评价说“少陵诗,得蜀山水吐气;蜀山水,得少陵吐诗气”。

纵观历史,杜甫是第一位全面书写成都的诗人,杜甫成就了四海闻名的“名都会”,而成都的花、成都的雨、成都的流水,亦成就了“诗圣”最清丽的诗笺。

图源:杜甫草堂博物馆

李白

李白一生的诗歌都离不开山水意象,“蜀江水碧蜀山青”的川蜀大地,作为李白的精神原乡,其独特的自然禀赋与文化基因在诗仙的创作脉络中烙下深刻印记,一句“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让一幅华丽绚烂且仙气缥缈的四川山水图徐徐展开。

李白在蜀地游览的足迹遍布广元、成都等地。四川,滋养了李白的灵气。他去峨眉山,便有了“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跑到剑门关,便感叹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李白画像(梅凯作 四川省方志馆藏)

成都作为天府之国的腹心,在李白的人生中也十分重要,它是李白求取功名之路的起点,也是他用诗词描绘盛唐的开始。“今来一登望,如上九天游”“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星桥北挂象天星”“石镜更明天上月”…… 他借用典故,赋予想象,将成都的华美写得淋漓尽致。

724年,李白离开四川,四处游历。但蜀中之地始终是他心中难以割舍的牵挂, “春水月峡来,浮舟望安极,正是桃花流,依然锦江色”“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遥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这些跨越时空的书写,让李白与四川、与成都相互辉映,成就了一段段流传千古的佳话。

成都塔子山公园九天楼,其得名于

李白《上皇西巡南京歌》 (图源:方志四川)

三苏

宋代眉山,以其文化繁荣,文人辈出而闪耀于世,这当中,最耀眼的当数以苏轼为代表的“三苏”。川西平原的富庶与安定让三苏自幼浸润在诗书氛围中,峨眉山的雄伟壮丽、青城山的清幽宁静,这些山水美景不仅陶冶了他们的情操,也塑造了他们独特的性格。苏轼的诗词中常常流露出豁达洒脱的气质;苏洵潜心学习,终成一代文豪;苏辙则以稳健著称,在政治上的表现也体现了四川人务实的性格特点。

图源:安逸四川宣传推广平台

当苏轼兄弟在青神县的中岩寺读书时,或许未曾想到,蜀地的书院文化早已在他们的血脉中埋下了“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基因。尽管后来三苏宦游四方,但蜀地的烟火气、山水情始终是他们诗词文章的灵感源泉。四川不仅是他们的故乡,更是其精神底色与文学基因的根基。在离开眉山后写的诗词中,苏轼含“梦”的字就有352首,“万里家山一梦中”“君已思归梦巴峡”“只疑归梦西南去”“但觉秋来归梦好”,故乡的山水草木、风土人情,时时萦绕在他的梦中。

“三苏”塑像

陈子昂

在射洪有一座金华山,紧邻涪江,山间古树苍郁,云雾缭绕,颇有世外仙山的味道。初唐时期,著名诗人陈子昂便是在此求学,从此,开启了他跌宕起伏、命运多舛的一生。金华山的后山就是陈子昂少年时代的读书台,从射洪走出的陈子昂开创了初唐诗风,被誉为“文宗”“诗骨”“唐之诗祖”。其《登幽州台歌》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更是流传千古,道明了其直言敢谏的一生。

陈子昂画像(梅凯作 四川省方志馆藏)

陈子昂在当时发展了“初唐四杰”所追求的充实、刚健的诗风,肃清了齐梁诗歌中绮靡纤弱的习气。其诗文革新举措为唐诗的健康发展做好了铺垫,是唐诗发展的理论基础和依据也是唐诗变革的风向标。

陆游

陆游生于乱世,一生志在报国兴汉,却壮志难酬。46岁入蜀,先后任夔州通判、蜀州通判、嘉州知州等职。八年间,他踏遍剑门古道,登临青城绝顶,泛舟岷江激流,在《剑南诗稿》中留下“万里因循成久客”的感慨。蜀中雄奇险峻的山川与温柔富庶的平野交织出独特的意境,让他获得些许慰藉,于“最繁华地作闲人”,诗风在沉郁顿挫之外,更添几分奇崛与清丽。

任蜀州通判期间,他在摩珂池信步,在罨画池闲居,写下“云薄漏春晖,湖空弄夕霏”,又在《花时遍游诸家园》中记录“走马碧鸡坊里去,市人唤作海棠颠”的痴态。四川独特的地理位置更催生了陆游的军事抱负,写下大量充满金戈之气的边塞诗。

细雨骑驴入剑门(图源《蜀道·天回》)

八载蜀居更孕育了陆游独特的审美。他沉醉于浣花溪的烟火市井,捕捉“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的盛景;痴迷青城山的道骨仙风,留下“云作玉峰时特起,山如翠浪尽东倾”的奇幻笔墨。

让我们追随诗词

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四川是诗意的褶皱,众多诗人词人与这里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或生于四川,或长于四川,或在蜀地为官,或游览于蜀地,多有遗址或纪念物留存。青城山的道韵、峨眉山的云雾、都江堰的水声、锦官城的芙蓉,一草一木都浸着唐宋文韵。穿越时空,千年的吟唱从未停歇,让我们展开这卷山水长诗——循着诗碑苔痕,触摸那些至今仍在跳动的文脉心跳。

No.1 | 三苏祠

位于眉山市,是为纪念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而建的纪念祠堂。三苏父子同列“唐宋八大家”,尤以苏轼(苏东坡)的文学成就最为卓著,其诗词书画影响深远。

三苏祠始建于元代,现存建筑为明清时期重建,整体为典型的川西园林风格,红墙青瓦、古木扶疏,小桥频架堂馆亭榭掩映在浓荫之中,形成“三分水,两分竹”的岛居特色,庭院内陈列着大量三苏诗文碑刻及文物真迹,集祭祀、园林、文史研究于一体,被誉为“蜀中人文第一祠”。

No.2 | 杜甫草堂

坐落于成都西郊浣花溪畔,是唐代诗圣杜甫流寓蜀地时的栖身之所。杜甫先后在此处居住近四年时间,写下了240余首诗。

今日的杜甫草堂,是根据多方描述后所重建。重建的杜甫茅屋故居主体建筑,5开间,4座配房,竹条夹墙,裹以黄泥,屋顶系茅草遮苫,整个建筑古朴中透露出浓浓的文化色彩。这里不仅是中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知名度最高且最具特色的杜甫行踪遗迹地,也是川西纪念园林的经典之作。

No.3 | 李白纪念馆

坐落于四川江油,始建于1962年,以唐风建筑群为骨、诗仙文脉为魂,静卧在涪江与昌明河交汇处。

这座占地四万余平方米的园林式博物馆,30余座飞檐斗拱的殿宇掩映于古木清泉之间,珍藏历代文物典籍4000余件,从《上阳台帖》的墨宝真迹到“举杯邀月”的青铜雕塑,生动演绎着诗人“笔落惊风雨”的旷世才情,是一所集文博收藏、学术研究、陈列宣教、文化交流、旅游服务于一体的李百专题博物馆。2009年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No.4 | 望江楼

又名崇丽阁,是望江楼公园最宏丽的建筑,屹立于成都锦江之畔,高39米,共4 层,面积176.5亩,主要建筑崇丽阁、濯锦楼、浣笺亭、五云仙馆、流杯池和泉香榭等,是为纪念唐代才女薛涛而建的清代古建筑群。因楼身位于锦江边,故名“望江楼”。

望江楼于民国时期辟为望江楼公园,成为成都市内著名的景点。最能引发人们游兴的是品种繁多的万竿幽篁修竹,因此,享有竹的公园、锦城竹园的别称。2006年,望江楼作为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No.5 | 罨画池

地处崇州市,由罨画池、陆游祠和州文庙三部分组成,是一处集园林、祠、庙为一体的古建筑群。唐宋以来,罨画池作为衙署园林,沉淀下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里不仅是陆游任蜀州通判时的寓居抒怀之所,更是87版《红楼梦》的取景地。

园中碧波潋滟如墨染,古木参天掩朱檐,曲径通幽处可见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假山叠石间藏匿着唐宋遗风。这座天人合一的园林,以水墨丹青般的布局,在时光长卷中绘就了蜀中园林艺术的巅峰之作。

No.6 | 陈子昂读书台

位于射洪县金华镇金华山,原名读书堂,或称陈公学堂,旧址在金华山古观之后今玉虚阁一带。读书台坐北朝南,不完全对称四合院布局,前、中、后三院共占地5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980平方米,14幢不同朝代不同风格的古建筑,共同组成了眼前这片全国唯一一处纪念陈子昂的历史遗存。

作为初唐诗歌革新先驱陈子昂少年苦读之地,读书台的一副对联, 正是对他人生最好的总结:“所读何书, 尚有遗篇传墨翟;其人如玉, 无须后辈铸黄金。”

千年诗词浸润的四川,是镌刻在竹简帛书上的墨色山河。诗家墨客以灵思点染江山,这片土地便以青城叠翠、都江雪浪作答,将三千年文明酿成一曲山水间的绝句。

此刻,何不循着李杜的屐痕,踏上一段追寻诗意的旅程?沿着他们曾经走过的路,去触摸那些被岁月浸润的文字,去探寻浪漫时光与四川的相会,看看山中碧绿,谷中繁花,林间秋叶,漫山落雪……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猜你喜欢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