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空浩瀚的中国文学宝库,一部《元稹诗文选》熠熠生辉,承载着跨越千年的农事记忆与节气密码。诗中的夏日景象尤其生机勃勃,不仅记录着节气更迭与农耕智慧,更与诗人元稹贬谪巴蜀的经历紧密相连,成为观察唐代社会生活与文人精神的独特窗口。
作为一个由农耕文明占据主导的东方古国,男耕女织、春种秋收历来是文人笔下的重要元素。中唐诗人元稹的农事诗,常着墨于具体节气和劳作细节,以细腻笔触构建夏日图景。
其中,《咏廿四气诗》对夏季节令的描摹尤为系统——
立夏“渐觉云峰好,徐徐带雨行”,再现乡村田野、微雨农忙的景象。小满“田家私黍稷,方伯问蚕丝”“杏麦修镰钐,錋欔竖棘篱”,展示农人种黍稷、官员询蚕丝以及修理农具整治田篱的场景。芒种“相逢问蚕麦,幸得称人情”,借蚕桑麦子的良好收成来释放快慰。夏至“过雨频飞电,行云屡带虹”,以闪电银蛇、雨后虹霓的动态画面,把一场雷雨写得活灵活现;“蕤宾移去后,二气各西东”,表现五月将尽的时节变化。小暑“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鹰鹯新习学,蟋蟀莫相催”,描绘温风、雷雨、绿苔等自然景象和鹰鹯习飞、蟋蟀避暑的物候特征。大暑“桂轮开子夜,萤火照空时”,捕捉萤火明灭的村夜意趣;“菰果邀儒客,菰蒲长墨池”,则以夏夜清凉、文友欢聚,见证“往来无白丁”的风雅闲适……
元稹这些诗作,不仅具象化时节物候特征,更成为研究唐代农业活动的珍贵文本,他在《田家词》中,更以“种得官仓珠颗谷,六十年来兵簇簇,日月食粮车辘辘”等句,揭示战乱对农业经济的破坏,投射出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
青神县的萤火虫 图据川观新闻
公元815年三月,元稹“一身骑马向通州(今四川达州)”,穿越千里巴山,抵达这“地僻人稀,蛮荒之野”。他身为闲职司马,亲历“缺衣少食,开荒度日”的困顿,常借《连昌宫词》等诗迸发忧民之情。及至后期代理刺史,其治世之举得以更好发力。
通州地处巴山南麓,气候温润,物候分明。夏日昼长夜短,万物蓬勃,有助于元稹驱散颓唐,焕发新的心境。他时常深入田间观察作物生长,笔下总离不开自然景象和草木气息。“蚯蚓谁教出,王菰自合生”“帘蚕呈茧样,林鸟哺雏声”的记述,显露出敏锐的物候洞察。立夏四月,王瓜藤蔓爬上篱笆,幼蚕在竹匾吐丝,林间小鸟张嘴待哺,这些微妙景象,正好契合他在通州“睡到日西无一事”的闲适状态。
作为“新乐府运动”主倡“二人组”之一,与白居易一样,元稹主张诗歌语言通俗,善用日常化表达传递情感。“茅檐屋舍竹篱州,虎怕偏蹄蛇两头”,描写当时通州的生产落后现状和巴人生活习俗特点;“龙潜渌水坑,火助太阳宫”,隐喻人生或事物发展到鼎盛阶段,须顺应自然规律。不乏童真的想象,如他初闻竹枝词,便将蕴含巴蜀智慧的乡野俚语写入诗里。
彼时,脱离皇城长安的官场纷争,通州山水无疑成为元稹的精神栖所,让他偏居一隅过起“月储三万买教闲”的散淡日子。尽管如此,元稹仍尽己所能,为百姓做了很多实事。元司马“劝农”“垦荒”“疏浚”“活商”的故事,至今仍在达州广为流传。
元稹纪念馆序厅 图据川观新闻
元稹在通州四年,写下许多重要诗作。他主持修建的戛云亭矗立在今达州市达川区翠屏山上,这象征着逆境中精神重构的自洽之举,也留下了超越文学意义的珍贵遗产。
公元819年冬,元稹离任当日,厚情重义的通州百姓依依不舍,纷纷登上州河南岸的青爱山(今翠屏山)挥泪相送,由此催生了延续千年的正月初九达州登高习俗,成为巴蜀大地最为动人的一场怀念。
元稹的夏日书写,蕴藏的不仅是节气规律,更是人与自然的精神对话。夏日生命向上,心迹心志亦见葳蕤,其诗中奔腾的暑气与稻浪,凝结成生生不息的季节密码与文脉传承。无数登高寄怀的身影,则已成为厚实的人文注脚,横越千年,历久弥新。
本期话题
夏日清凉小妙招有哪些?你都如何避暑?评论区聊聊~
撰文/符纯荣
评论 0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