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

下载通川客户端

新闻热线:0818-6086866 通川新闻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18-6086866 邮箱: 619516370@qq.com

传统年画也“卖萌”?这个姑娘解锁“新玩法”,让绵竹年画火出圈!

天府融媒联合体 2025-07-10 10:34 212

一身户外休闲上衣、牛仔裤、帆布鞋,在绵竹年画博物馆,当章昉出现在记者面前时,青春的活力扑面而来,加上天生的娃娃脸,爱笑的神情,更添了几分俏皮与可爱。

章昉是绵竹木版年画绵竹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绵竹年画博物馆创作部部长。85后,2011年大学毕业后进入绵竹年画博物馆工作,原本学习动漫设计的她,从此与有着上千年历史的绵竹年画结下不解之缘。十余年来,她以年轻人的视角,用现代人的审美、现代技术赋能绵竹年画传承与创新,创作了一系列萌趣可爱的“萌年画”,让古老的绵竹年画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成为绵竹市非遗活态传承的一个鲜活样本。

首创“萌年画”

将绵竹年画技法与动漫相融合

2011年夏天,绵竹年画博物馆迎来了一位年轻人。刚从大学动漫设计专业毕业的女孩章昉,没有像其他大多数同学一样,进入大城市“对口”的设计行业,而是选择回到家乡就业,从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绵竹木版年画的研究与创作。时尚与传统,看似矛盾对立,却都是她所热爱的。身为绵竹人的她,从小对年画耳濡目染,但真正深入理解绵竹年画,还是在进入博物馆工作以后。

章昉展示自己创作的绵竹年画抱枕。德阳传媒记者 周梅 摄

习惯了在电脑上绘图的章昉,第一次拿起刻刀、毛笔和宣纸,认真学习绵竹木版年画的制作工艺。在博物馆老一辈画师的言传身教下,创作热情被点燃,她想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从年轻人的审美出发,尝试“不一样”的绵竹年画。“虽然卡通是一个近现代的外来词,但绵竹年画里不少人物,用今天的眼光来看,都是诙谐有趣的卡通形象。这给了我启发,卡通绘画与绵竹年画是可以相互融合的。”

章昉聚精会神创作。

起稿、刻版、拓印、手绘……章昉按照绵竹年画的工艺流程循序渐进,每一步都不敢有丝毫的马虎。在创作过程中,她运用绵竹年画特有的“填水脚”技法,完成了第一幅“萌年画”作品——卡通版的“秦叔宝·尉迟恭”。与传统的门神相比,章昉笔下的这两位武将,少了几分凶狠威严,多了几分轻松诙谐,人物构图造型更为夸张。

章昉作品《秦叔宝·尉迟恭》。

“所谓的‘填水脚’,是过去绵竹年画艺人在收摊前,利用颜料碗里剩下的边角料,随意挥洒勾勒几笔,色彩上偏灰暗,明艳不足,只有穷人或家里做白事的才购买。但这些年画简单粗犷、生动传神,类似于中国画的大写意,流传下来后反而成了绵竹年画的特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章昉认为,“填水脚”的线条运用、概念化构图,与现代卡通绘画的创作思路有着奇妙的共通之处。

对这款卡通版门神,当时绵竹年画博物馆馆长胡光葵给予了充分肯定,金平定、刘竹梅等老师也鼓励章昉,这样的创新是一个很好的开始。2016年,该作品入选四川省美术家协会、四川美术馆主办的“四川省第八届新人新作美术作品展”;2017年,入选第五届“绵竹市文学艺术奖”。这些成绩的取得,以及前辈老师们的认可,不仅令年轻的章昉增强了信心,也让她有了创作更多“萌年画”的动力。

随后,章昉陆续完成了一系列融合卡通动漫风格的绵竹年画作品,如《捧笏状元》《麒麟送子》《状元及第》《持扇武生》等,“萌年画”的作品风格日益成熟。

2018年是农历狗年,平时就喜欢小动物的章昉灵机一动,在狗年春节来临之前创作了两幅萌狗年画,一幅名“四季平安”,另一幅名“增福财神”。画中沙皮狗变身“门神”,巴哥犬变身“财神爷”,既突出了狗年的符号特征,又让传统年画富有幽默感,让人看了会心一笑。憨态可掬的动物年画一经推出,便在社会上引发了热烈反响。“原来绵竹年画也可以这么有趣!”一些原本对传统文化不感兴趣的年轻人,开始重新认识绵竹年画。

“过去,很多90后、00后只知道绵竹年画是家乡的特产,是陈列在博物馆的‘老物件’,如果萌年画能使他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绵竹年画就能真正走进年轻人的心。”

创新只是手段

必须坚守绵竹年画的根

绵竹年画始于宋代,盛于明清,被誉为中国四大年画之一,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众多年画中,绵竹年画以其丰富的题材、细腻的笔法、夸张的造型和艳丽的色彩而独树一帜,是四川民俗文化的生动代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章昉介绍,绵竹年画除了作为门神张贴外,还有用于装饰中堂、书房的条屏,犹如重彩的工笔画;斗方则近似于中国画中的小品画;另有戏曲人物、小说插图等。老鼠嫁女、三猴烫猪等接地气的作品,展示出四川人机灵、风趣的一面。而《骑车仕女》图,则留下了当时绵竹的时代印记。

“绵竹年画是一种实用性美术,对老百姓来说并非束之高阁的东西。只有与时俱进,融入新时代的审美、新时代的风貌,才更容易被现代人接受。就像《骑车仕女》图诞生之初,事实上是表现社会生活的创新之作,在今天看来却是传统绵竹年画。”章昉说道。

在绵竹年画博物馆的大力支持下,章昉在创新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进。她不再单纯使用毛笔和宣纸,而是运用数位板和电脑绘图软件等工具,让绵竹年画的绘制插上现代科技的翅膀;除了从传统绵竹年画选取门神、童子、仕女等人物形象外,她把目光投向我们当下的生活。2017年,她与人合作创作年画《姚明来绵竹啦》,一时间让绵竹年画火爆出圈;2020年疫情期间,创作的系列抗疫作品在微信平台广为流传;2024年,她创作《金句——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入选中宣部和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新年画、新风尚、新生活’——我们的小康生活”美术展……这些呼应时代热点、蕴含精巧构思的作品,既保持了她“萌年画”的卡通风格,也保留了绵竹年画的基本特征,展示出新时代年画的蓬勃活力。

 章昉作品《金句——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

虽然因创新年画引人瞩目,但章昉坚持认为,“创新只是一种手段,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是目的。无论创作的形式、题材怎么变,绵竹年画的魂不会变,作为非遗传承人,有些东西是需要坚守的,必须留住绵竹年画的根”。比如,绵竹年画对设色的讲究,“一黑二白三金黄,五颜六色穿衣裳”“深配浅、酽配淡,深浅酽淡要相间”,“这些是年画艺人应当恪守的基本原则。”

章昉作品《政好民安庆团圆》。

在章昉看来,绵竹年画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但“要俗得好看,必须向古人借智慧”,平时工作之余,她还时常临摹宋人工笔画,因为“宋画代表着中国式审美的顶峰。”她相信,只有深深扎进传统的根,创新之路才能行稳致远。

贡献青春力量

让绵竹年画走上活态传承之路

从大学毕业至今,章昉不知不觉在绵竹年画博物馆已工作十年有余。回首这些年,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国风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追捧,她对此有着切身的感受。“十多年前,我背着有传统中国书法字的背包在绵竹街上走,路人觉得稀奇;现在身着汉服的人在大街上已经屡见不鲜。我们这一代的文化自信越来越强。”当初她到博物馆工作,算得上“冷门”的职业选择,而今,身边更多85后、90后加入非遗传承的队伍,成为推广和传播传统文化的磅礴青春力量。

在第九届中俄“长江—伏尔加河”青年论坛“中国日”主题活动中,俄方群众前来体验绵竹年画制作。

2024年8月23日至27日,第九届中俄“长江—伏尔加河”青年论坛在俄罗斯萨拉托夫市举行。章昉作为四川非遗传承人青年代表之一,将绵竹年画带到了遥远的伏尔加河畔。至今回想起在俄罗斯的点点滴滴,章昉仍然觉得是非常难忘的经历。“在绵竹年画展示区,有俄罗斯的青年来问我,画的寓意是好的,还是不好的?”章昉笑着回忆,她告诉他们,在中国,人们通过年画来表达朴素美好的愿望。年轻人听完讲解后恍然大悟,主动和几个朋友一起体验拓印绵竹年画。“他们说要把印制的绵竹年画带回家,张贴起来。能和外国青年通过绵竹年画实现跨文化交流,扩大绵竹年画在世界上的知名度,感觉既新鲜又特别!”

章昉在绵竹年画博物馆向来参观的小朋友讲解绵竹年画的制作技艺。

随着这些年“博物馆热”“非遗热”的兴起,章昉变得越来越忙。各种博览会、非遗节、“德阳好物”推介会……绵竹年画展示区前人潮涌动,她的作品总能迅速吸引人的眼球;学校特色课程及非遗研学活动的开展,章昉与各年龄层的学子互动,萌趣可爱的年画激发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今年成都国际非遗文化节期间,章昉带到现场的绵竹年画团扇受到众多游客的青睐,当精美的年画与文人雅士的团扇相结合,中式美学的生活方式成为更多人的“心头好”。不只是绵竹年画团扇,绵竹年画抱枕、绵竹年画装饰摆件、绵竹年画表情包……年轻人的创意源源不断,成为章昉实现绵竹年画活态传承的生动实践。

春节期间,章昉在绵竹年俗村向当地群众和游客展示绘制年画。

“绵竹年画不该只是陈列在博物馆里,作为非遗传承人,除了传承它的美术价值外,还要弘扬绵竹年画的实用价值,让它回到我们的生活中。希望通过时间的沉淀,若干年后,我的这些创新年画,也能成为绵竹年画传统和经典的一部分。”

她把青春献给了绵竹年画;而在她笔下,古老的绵竹年画,正青春!

图片除署名外由受访者提供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猜你喜欢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