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

下载通川客户端

新闻热线:0818-6086866 通川新闻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18-6086866 邮箱: 619516370@qq.com

方志新语丨清朝“高考”期间,成都考官住在哪里?

天府融媒联合体 2025-07-04 09:50 46


高考,对于许多家有考生的家庭而言,是至关重要的时刻。而对于另一群人来说,这同样是一段不平凡的日子——他们就是奋战在考务和阅卷一线的工作人员。在此期间,他们的起居生活必须严格遵守规定,并始终处于高度保密状态。


在古代科举考试的乡试中,也有这样一个特殊群体,他们被称为“帘官”。到了清代后期,成都的帘官们都被集中安置在一处——这便是如今成都市青羊区帘官公所街的由来。


帘官公所街南起新华大道玉沙路,北接狮子巷,左右连通兴禅寺街与方正街。这条街巷虽长不足200米,却因两侧高大茂密的行道树而独具特色——盛夏时节,浓荫蔽日,行走其间,顿觉幽凉沁人。


在与方正街相接的街角,一处小区围墙上绘着科举考试的三大场景:考场、阅卷与放榜。细细看去,阅卷场景尤为生动:一位阅卷官正襟危坐,手持试卷凝神批阅,身后悬挂着孔子画像;两名衙役分立左右,既履行监督之责,又兼顾侍候之职;另有一位考官负手而立,在阅卷官身后巡视。而最引人注目的,是画面上方垂下的数条珠帘。


这一场景不仅真实还原了科举阅卷的严谨氛围,更暗合了这条街巷得名的历史渊源——“帘官”之名,正是源于科举阅卷时用以隔离内外的珠帘。



帘官,既非“清廉官员”的谐音简称,更不是主管窗帘买卖的官吏,而是古代科举考试中所有考务官员的统称。


明清时期,各州县的学子都要前往省城贡院参加乡试,只有考中举人,才能获得进京参加会试的资格。


明代初期,乡试的正副考官由朝廷聘请名士担任,不论官职高低,也不看出身地域。后来,朝廷为了彰显科举的庄严,改为由皇帝钦派大主考、副主考到各省主持乡试。


同时,各省督抚还要从下属州县选调知县参与考务,这些官员统称为“帘官”。他们在入考场前和考试结束后,都要住在贡院外的统一驻地,这个地方就叫“帘官公所”。


帘官分为两类:学问好的知县负责阅卷,甚至可以担任主考官,称为“内帘官”;办事能干的知县负责考场巡查,称为“外帘官”。为了确保科举考试的公平公正,帘官办公的地方必须悬挂垂帘,表示与外界隔绝,防止舞弊行为。此外,帘官公所严禁访客出入,杜绝一切请托的可能。



清顺治三年(1646年),因成都城损毁严重,加之时局未稳,阆中成为四川临时省治所在。《阆中县志》记载:“顺治九年壬辰(1652年),全川未靖,补行辛卯科乡试,围设保宁府。甲午、丁酉、庚子三科皆在保宁,至康熙二年癸卯(1663年)始移成都。”如今的阆中贡院,是全国保存最为完好的清代乡试考场。


明代成都贡院位于金水河南侧,明末毁于战火。清康熙四年(1665年),官府在废弃的明蜀王府旧址改建贡院,次年竣工并举行丙午科乡试。当时,帘官公所设在总府街的湖广会馆内。


清代中期,随着四川考生数量激增,帘官需求大幅上升。为保障居住安全,也因湖广会馆关防不严,官府拟将帘官公所迁至青龙街墨池书院,但遭地方贤达反对。经协商,最终将拐枣树街北段的芙蓉书院作为帘官公所,原芙蓉书院则迁入墨池书院。


此后,这段街道便得名“帘官公所街”。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科举废除后,帘官公所完成历史使命,改作他用。


如今,这条街巷虽已与寻常街巷无异,但其承载的街名文化,仍在诉说着当年科举考试的往事。



本期话题

古代“高考”,你还了解哪些知识?评论区聊一聊~


撰文/陈观

编辑/郭书琼 责编/谢梦 马艳琳 审核/姜明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猜你喜欢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