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节假日忧值班——不怕值班,就怕“没苦硬吃”式值班。去年国庆长假前夕,天府新视界公众号曾发表题为《非必要的节假日值班,可以休矣》的评论文章,相关呼吁引发广泛共鸣。
今年“五一”小长假将至,“值班”这件事再次成为热门话题。据新华社报道,某学校值班老师因未在10秒内接听节假日值班电话遭教育局通报批评。“没苦硬吃”式值班加重基层负担。媒体调查显示,“值班的泛化、僵化、应付化”现象依然存在,部分基层干部的质疑与吐槽依旧强烈。
“无限责任”的误区抑制了“正常权利”的实现。休息休假本就是劳动者的法定权利,基层干部、公职人员同样享有这一权利。只不过,在“公共职责”与“服务大众”的叙事逻辑下,这一群体的正常休假权经常被让渡于“更高的价值”——这也就奠定了“要求节假日值班”的道德合法性。而当这种逻辑化作“无限责任”的羁绊,脱离具体场景,成为一种通行的“绝对标准”,问题便逐渐显现。
“低头拉车”的惯性消解了“抬头看路”的反省。如今很多单位、部门、科室的值班都是“照例而为”,过去这样做这次也这样做。在路径依赖下,维持现状是最容易的,而改变则需要勇气和动力。“放假就值班,值过就算了”,对于值班的“投入—产出”缺乏精准化的复盘和效果评价。如此这般,也就失去了动态修正“控增量,减存量”、螺旋式改善值班制度的机会,反倒是年复一年,周而复始。
节假日值班,习惯成自然。而某些非必要、不合理的值班之所以积重难返,就在于其背后存在着某些根深蒂固的“坏习惯”。
比如说,“偷懒”的习惯。节假日值班对值班者来说是牺牲、是奉献,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但对于“派活”的管理者而言,可能就存在“偷懒”的情况——“不想办法,宁可将就”,固执地沿用老一套,强人所难,难免引得怨声载道。
比如说,“表演”的习惯。所谓“表演式加班”近来频遭诟病。而某些“节假日值班”又何尝不是表演式的呢?这类值班与履职并无太大关系,要的就是个“人到、意思到”“态度摆在那”。讲态度、讲格局过犹不及,伪忙碌一场,不过是为博个虚名、赚点好感、给领导留个好印象罢了。
比如说,“对上负责”的习惯。有令必行固然是本分,层层加码、添油加醋就是“加戏”了。严格落实还不够,还要颗粒对标、“超额加量”。如此这般,值班的人数、天数越来越多,值班的KPI“细则”越收越紧。长此以往,“只加不减”,简直如同大山压顶。
问题讨论完后,又该从何开始?
多点关心,多些用心,而非身累心更累。在大小假日面前,有些岗位注定没有假期;在突发状况面前,相关环节更不应受限于是否“当值”,而在于保持一颗“时刻准备着”的心。对假日值班的相关补助和调休政策,要严格按规定兑现。错峰调休、加班补贴,多一些人情味措施,弥补值班期间的付出。做好保障,基层干部虽身累但也不至于心累。
正视政绩,而非片面追求“政绩”。不应将“繁琐”程序作为能力与政绩考核的硬指标,而应让困在值班室的基层干部回归真实的基层工作。在实践中锤炼,更能寻求解决之道、提升行政效率。
多看实绩,而非用指标代替目标。建议引入群众评价和满意度调查,优化考核体系,建立多样化、全方位的评价体系。技术应用的准则应是“大道至简”,切莫让“虚招”绊住发展脚步。衡量一项工作开展得如何,关键在于是否真正解决了实际问题,是否给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只有让实绩成为衡量工作的唯一标准,才能从根本上杜绝新形式主义的滋生。
无论是让基层叫苦不迭的“没苦硬吃”式值班,还是囿于形式的节假日频繁迎检,力戒形式主义本质上是一场治理理念的自我革命,需要以刀刃向内的勇气、立即行动的作为来直面和纠偏。
在此,致敬“五一”期间值守岗位的每一位劳动者,也坚决向“没苦硬吃”式值班大声说不!
本期话题
评论 0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