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英龙村,一条不足3公里的路,始终像根“绊脚绳”:200亩良田因机械难进、全靠肩挑背扛,年轻人望而却步;“流水养鱼”产业运输成本居高不下;雨天更是让村民“赶场”多绕一小时路程;村集体来料加工项目只能“卡壳”。一场协商会的召开,将为英龙村的产业发展带来新的希望。


“这条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两脚泥,农产品运不出去,游客也进不来。”英龙村群众代表的发言,道出了村民们多年的期盼。村道硬化不仅是一条路的蜕变,更是打通乡村发展“最后一公里”的关键。梓桐镇政协工作联络委以“院坝协商”的形式,让政策制定者与基层群众面对面,让发展思路与民生需求心贴心。
政协搭台,搭的是民意直通车。市区7位政协委员带着前期走访调研的成果而来,笔记本上记满了村民关于道路宽度、排水设计、资金筹措的具体建议;10位群众代表围坐一圈,从生产生活实际出发,提出“希望预留产业路接口”“增设错车道”等“接地气”的诉求。这种开放式的协商场景,让政协工作走出会议室,融入田间地头,真正实现“协商于民、协商为民”。
委员献策:让智慧在碰撞中升华

“建议整合乡村振兴、交通建设、一事一议等专项资金,建立多元投入机制。”“道路建设要兼顾实用性与前瞻性,为未来旅游开发留足空间。”“可探索‘群众监督+专业监理’模式,确保工程质量。”协商会上,政协委员们的发言既有政策解读的高度,又有落地实施的深度。
政协委员的建言,始终紧扣“双向发力”的使命。他们既当好党委政府的“智囊团”,针对资金来源、建设标准等难点问题提出12条具体建议;又做好群众利益的“代言人”,将收集到的23条村民意见分类整理,形成《协商建议清单》。这种“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的履职方式,让政协工作真正成为连接政府与群众的“连心桥”。



协商的成效,最终要体现在行动上。区农业农村局、发改局、交运局负责人现场回应,明确将在项目审批、资金争取、技术指导等方面开辟“绿色通道”;梓桐镇党委政府表态,将成立专项工作小组,统筹推进工程建设,同步开展“最美村道”文化营造计划,深入打造“红联故地 多彩梓桐”;英龙村党组织书记现场表态,将发动党员带头参与施工协调,确保工程零阻工。
从“会场”到“现场”,政协的监督始终在线。根据协商方案,梓桐镇政协工作联络委将牵头成立“民生监督小组”,建立“协商—落实—反馈”闭环机制,定期跟进工程进度,组织“回头看”协商,确保协商成果不“落空”。
共筑愿景:让道路成为振兴的纽带

朝阳为院坝镀上金边时,协商会渐入尾声。村道硬化的蓝图已缓缓铺展:宽3.5米的混凝土路面将穿越田间地头,排水管网与路灯设施同步配套,产业标识牌与文化墙点缀其间。这不仅是一条物理意义上的“硬化路”,更是一条凝聚共识的“连心路”、产业腾飞的“致富路”、乡村振兴的“示范路”。
此次协商,是政协工作向基层延伸的生动缩影。当政协委员的履职脚步走进村社院坝,当协商民主的种子播撒田间地头,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条路的蜕变,更是基层治理模式的创新升级。正如村民代表王大爷所说:“感谢政协的同志搭建平台,把相关部门负责人、政协委员召集到一起,与我们共同商量修路的事情,为我们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让我们听得懂、能参与、有盼头!”
春日的风掠过英龙村的田埂,新的故事正在协商民主的沃土上孕育。从“有事好商量”到“有事会商量”,“小微”始终与时代同频、与群众共振,在乡村振兴的征途上,正以协商之力铺就更多温暖人心的“幸福路”。



评论 2
tc38893 2025-04-17
乡村振兴产业发展
tc002 2025-04-17
整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