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栏语
作为达州经济的重要一环,省级经开区——通川经济开发区已形成“一区四园”(农产品加工、现代医药、智能制造、公铁物流产业园)发展格局。四川日报达州全媒体中心近日推出“通川经开区调研行”系列策划,探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经验,敬请关注。

企业效果图
近日,在达州市通川经开区的四川省川汉子食品实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全自动化设备的流水线上,工人们正在进行生产、分拣、封口、分装等环节。
“现在的订单已经排到2025年1月底。”四川省川汉子食品实业有限公司生产中心总监吴学明近期都在忙着接待来自外地的客户,“越接近年关,我们就越停不下来,来自全国各地的订单都是一个接着一个地来,截至目前,产值已接近3亿元。”
萌生于1997年的四川省川汉子食品实业有限公司,近30年来一直从事于牛肉、猪肉制品的生产加工、技术研发、市场销售,其“川汉子”品牌和“灯影牛肉”名气颇大。目前厂房占地面积50余亩,拥有6条专业的肉制品生产线,2023年销售额达1.95亿元。而就是这样一家老牌企业,也在顺应着市场,焕发“新枝”。
提升创新研发力 老技艺穿上新外衣
1970年,四川省川汉子食品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邓礼龙初入食品初加工行业;1989年,正式步入牛肉深加工行业;1997年,正式成立“达州市宏隆肉类制品有限公司”,注册“川汉子”商标。自此,公司产品由单一的牛肉条、牛肉片初加工转型为牛肉丝、麻辣油制品、灯影牛肉等30多款新包装产品。2000年,“川汉子”初具规模,销售额突破500万元。

企业研发室
即便有老技艺在身,邓礼龙几年来依然坚持创新。他带领公司技术团队,经过反复试验,成功独创二级烘烤技术,获得了“二级烘烤”实用新型发明专利,“此技术采用360度立体循环管道制热烘烤技术,精准控温,使灯影牛肉产品烤制出来干湿度、颜色等均保持一致,品质也更好。”邓礼龙介绍。
在生产加工方面,邓礼龙还不断推动技术研发及产品创新,并成功申报《二级烘烤》《二级烘烤系统与方法》等16项专利。通过与四川省食品发酵工业研究设计院、四川大学、西华大学等高校合作,完成《巴山特色预制酱卤牛肉制品高呈味加工关键技术成果转化及系列产品开发》等5项成果转换,成功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蜀香麻辣牛肉》《绥府午餐肉》2项传统加工技艺。邓礼龙说,“取得这些成果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企业创新研发能力。”
线上线下齐发力 老品牌焕发新动能
采访当天上午,四川省川汉子食品实业有限公司的川汉子特产专卖店内很是热闹,店内的木桌上摆放着数十种产品,牛肉干、午餐肉、红烧肉……2名从成都过来的客户正在此进行产品品类选择。

企业生产车间
“客户是成都从事电商的,这次过来总共挑选了10个品类在他们的电商平台销售,未来2个月预计销量能过千万。”四川省川汉子食品实业有限公司生产中心总监吴学明说,电商行业的兴起,对于传统行业来说算是一大冲击,为了顺应现在人们的购物需求,我们也在积极调整策略,线上加线下同步发力。
不仅有外地电商前来选择产品,他们自己也有着自己的电商直播。“我们自己有一个直播平台,同时也委托了浙江的第三方公司进行销售。”吴学明表示,目前电商平台也能带来过千万的销售值。
扩能增项提效率 老思路打开新路径
“现在我们除了牛肉制品,猪肉制品品类也在研发中,目前新研发出了午餐肉、红烧肉、风干牛肉条等产品品类。”吴学明拿着一罐黑山猪午餐肉介绍着。
国内牛肉资源有限,也是公司如今加入猪肉制品产品的诱因。“一直以来,我们的原材料都依赖于进口。”吴学明介绍,除了高端系列产品原材料来自于川西牦牛肉,其余牛肉原材料都来源于阿根廷、乌拉圭等地。谈及为何会选用国外的牛肉,吴学明向我们算了一笔账,国内肉牛至少需要养殖26个月出栏,且因养殖成本高,养殖户较少,而国外不仅有大片天然牧场供给,出栏时间也比国内少8个月,“正因如此,国外牛肉价格要比国内低,这很大程度上也降低了我们的成本。”
后续如何打破依靠国外进口僵局?“下一步,我们将打造原材料产业链,自建3000亩肉牛养殖基地。”吴学明介绍,公司将与万源犇鑫牧业、宣汉蜀宣花牛养殖基地合作,通过这样的方式从源头上解决原材料问题。
扩能增项,公司还在不断“生长”。“目前二期肉制品精深加工项目已于10月全面投产,占地200亩,总投资11亿元。”吴学明说,二期主要建设有预制菜生产、包装成品库、儿童食品、中央厨房4大生产区域。在原有牛肉制品生产的基础上,着力猪肉制品研发和精深加工,预计年生产能力10万吨,产值30亿元,同时可解决500多个就业岗位。



评论 3
tc22550 2024-12-28
👍
112457 2024-12-12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tc23723 2024-12-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