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

下载通川客户端

新闻热线:0818-6086866 通川新闻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18-6086866 邮箱: 619516370@qq.com

吃瓜吗?八卦“小报”的前世今生

人民日报客户端 2021-11-10 09:23 2138

我不用流芳百世,

我只是在真实与虚假的夹缝中。

记载了千百年的故事。

一、“小报”诞生之初

南宋初年,一种非朝廷主办的“小报”诞生于世。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

它是当时进奏官吏利用职务和组织之便,私下里传播的。《海陵集·论禁小报》记载,“小报者,出于进奏院,盖邸吏辈为之也”“邸吏毕竟以小纸书之”“始自都下传之四方。”这份小报就像是朝廷消息合集,常常先于官方文书发布。由于宋代定本制度对于官方邸报的审查造成了邸报传播滞后,“小报”因传递的迅速性而广泛流行。

私下经营小报的,除了官吏外,还有“专以探报此等事为生”的职业“小报”记者。为了得到一手消息,他们可谓无所不用其极,想方设法在朝廷内部设置“内探”——宫廷八卦狗仔、“省探”——朝廷最高国务机关记者、“衙探”——官府探子。这些探子们报道的一出出八卦手记,满足了民间的吃瓜群众们的猎奇心理。

宋朝的理学大家朱熹,就吃过“小报”的亏。直到现在,他的人品问题也一直备受争议。

史料记载,朱熹曾被弹劾“诱引尼姑二人以为宠妾,每之官则与之偕行”,“家妇不夫而孕”(儿媳妇寡居而孕)……被小报传开后,无论真假,都对他的名声和仕途都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影响,其思想也被人大肆抨击为“伪学”。

除了宫廷秘史、朝野要闻、名人八卦,博人眼球的“小报”也同时“撰造无根之语”。它的内容真假不一:“或得之于省院之泄漏,或得之于街市之剽窃,又或意见之撰造。”

但你可别小看“小报”的实力,它曾经作为政治斗争的武器被人使用。位极人臣的大奸臣宰相蔡京,被小报治的没脾气。

宋徽宗大观四年,蔡京由于曾把持朝政、倒行逆施被百姓所恶。于是,有些人就在小报上炮制了关于蔡京的新闻——假冒宋徽宗的语气发布了一则抨击蔡京的诏书,“前宰相蔡京,目不明而强视,耳不聪而强听,公行狡诈,行迹谄谀,内外不仁,上下无检”,还说他的同党已经被一网打尽:“今州县有蔡京踪迹,尽皆削除,有朋党之辈,悉皆贬剥……”。要知道当时蔡京正被官场中人弹劾,乌纱帽没了便罢,要是不小心惹脑皇帝,性命都堪忧。因此他只能暗自吃下“小报”的亏。

在娱乐生活匮乏的古代,小报的出现满足了官员和地方群众对于信息和娱乐八卦的需求。但因小报的影响力太大,泄漏的朝廷要闻挑战了宋代官府的权威、假消息还会影响朝政和时局,最终被皇帝封杀。

二、“小报”的发展和流变

繁荣的宋朝为八卦小报的诞生创造了历史条件,到了元代,这种“盛况”便渐渐衰落了。

根据戈公振先生《中国报学史》,关于元代“小报”的史料记载仅存一例。

“浙之东,言语黄王不辨,自昔而然。王克仁居越,荣邸近属也。所居尝独毁于火,于是乡人呼为“王火烧”。同时有黄玫者,亦越人,尝为评事。忽遭台评,云其积恶以为遭天谴,至于独焚其家,乡人有“黄火烧”之号。盖误以王为黄耳。邸报既行,而平事之邻李应麟者为维扬幕,一见大惊,知有被火之事,亟告假而归。制史李应山怜之,馈以官楮二万。及归,则家无患,乃知为误耳”。

这是周密在《癸辛杂识·续集》所记录的,元初发生的一则由于发音问题而造成的乌龙事件。可以看出,那个时候的小报已经不局限于发布朝廷快讯、八卦花边,而开始记载社会奇闻了。

到了明代。小报有了复辟的苗头。出现了因“奸人恐不便已私”而创办的“朝报”,内容多为官方封禁或是捏造。

明清时,民办“小报”算是真正活了起来。

民间经营并印刷出售的《京报》,找到了一条不被官方封禁的出路——那就是“抄”!《京报》是根据官方邸报内容加以翻印的报纸。“据北京报房中人说,清初有南纸铺名荣禄堂者,因与内府有关系,得印《缙绅录》及《京报》发售。”

俗话说的好,打不过就加入!京报的老板因与官方有着或明或暗的联系而“抄”得盆满钵满。“《京报》每日发行,每册收取十文”,还不用给原创作者付费!真是太过精明的商人。

但因京报助推了信息的传递,官方邸报与民办京报的界限逐渐模糊,皇帝也对民间“小报”的存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三、近现代小报的正名

到了近现代,小报逐渐脱离历史上的污名,体现出自己的价值。上个世界二三十年代,我国小报发展进入鼎盛时期,其数目之巨,至今难以统计。针砭时弊的小报,记载着大量史料,成为历史学家们重要的研究工具。

“小报”的内容无所不包:综合、时政、文学、娱乐、甚至还有黄色小报刊物出现。

就如,《游戏报》是公认的中国近代第一部休闲文艺小报,以诙谐笔调记述社会新闻、花伶消息。在小报上评选“花榜状元”是当时游戏报主编李伯元的一大“创举”。据说,附带选票的小报曾于一日售出万份,破了当时上海新闻界报纸发行数据。这可能是中国“娱乐圈”最早一次“偶像打投”史。

戏报的鼻祖《罗宾汉》也颇受世人赞誉。京剧大腕儿如梅兰芳、马连良等人的八卦新闻在小报上频频出现,其火热程度不亚于当今的流量小生。

《群强报》虽说主打政治时评分析,但其内容大到政府新闻,小到邻里生活均有涉及。它同时记载了戏剧、梨园消息。

《北京新报》,除了报道时事新闻,还有戏评和诗文辞赋的内容,据统计《北京新报》上以“说《聊斋》”为题的有26篇之多。

娱乐类小报《小小》,它的“哈哈镜“副刊,文字生动活泼,所设专栏文苑、谐文、游戏笔墨、竹枝词、滑稽问答、剧讯、公共邮柜、三言两语……专栏名称有趣至极。

除了上述的类别,还有专门为穆斯林教徒办的《穆声报》;专为军人办的《阵中日报》;为学生办的《北辰报》等时政小报;甚至还有专载伶人妓女逸闻轶事的《日知小报》出现。

除了好玩,小报的存在,还为学者们提供了珍贵的研究史料。

有学者曾从《小日报》中发现张爱玲遗著《郁金香》,为广大小说爱好者留下了这份艺术瑰宝。

北京白话小报《群强报》,曾对“袁世凯复辟帝制”“孙中山追求民主”等时事政治进行追踪报道。为研究民国历史提供了详细的物料。

而《玲珑画报》这份在头版刊登美人玉照的艺术小报,因连续刊登数百方名家治印和历代钱币,为研究中国治印史和钱帛史提供了珍贵的图文资料。

近现代以来,集趣味性和纪实性于一身的优秀小报不胜枚举,这些小报带着它出生年代的要闻留存于世,这些历史遗珍值得今人好好珍藏、挖掘。

小报的前世与今生,其实是由“污名”到正名的一段辛酸史;小报的出现和发展,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历史、推动了时局。

在真实与虚假的夹缝中,它已记载千百年的故事。

发黄的纸张、干涸的墨迹、

太多文字都湮没于时间的洪流当中。

电子屏充斥生活的时代,

你有多久没有亲手捧读一份纸质刊物了?

百年以后,

保存不当的这些旧物终会销声匿迹,

世人都听不到文字同纸张一并消解的泣音。

我想,

我们应该尽早开始找寻——

这些遗落的东西。

于是,我开始动笔。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猜你喜欢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