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逢6月8日世界海洋日,广东惠东海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准备于近期放生的一批海龟格外活跃,有个人一直在陪伴、照料着。
走进保护区海龟救护中心,黑色篷布滴答漏水,海腥味的池坑哗啦流水,“嘿,我在这儿!”一声有力的招呼划破湿热闷人的环境,一个黝黑的汉子挥挥手、探出头,露出憨厚的笑容。
他就是夏中荣,全日制博士毕业,在保护区干了13年的技术人员。这几个月来,他忙着为放生海龟做准备。
受人类活动干扰、误捕误伤、环境恶化等影响,野外海龟数锐减。“我们2017年攻克全人工繁育技术,保存海龟种源。”夏中荣说,“最后野化放生,希望海龟重归大自然。”
图为夏中荣在为放生海龟做准备工作。(新华社记者李嘉乐 摄)
或呆萌憨厚、一动不动,或调皮活泼、四肢挥拍,夏中荣像看护小孩一样,呵护它们。他说:“这批海龟平均两三岁,野化后身体强健,可以‘毕业’了。”
此前八个月,28只海龟接受“特训”。30多亩的潮汐池塘内,通过放入虾蟹鱼苗、模拟捕捞等方式,强化其游水、捕食、防御等野外生存能力。
对“学成归来”的海龟,夏中荣先用芯片识别器,比对体重、长宽等信息;接着在其背甲上一层特制胶水、一层玻璃纤维布,贴二维码卡;最后为海龟拍特写。
图为夏中荣将二维码贴到即将放生的海龟的背甲。(新华社记者李嘉乐 摄)
“芯片和脸谱是海龟的身份证和指纹,方便识别归档。”夏中荣说,“渔民误捕到海龟时,能微信扫码上报以便及时救护。”
晚上,他又马不停蹄地调试卫星追踪器。“我们这里只是海龟生活旅程的一站,技术帮助更好监测它们的生存状况和洄游线路,以进一步研究和保护。”
天亮后,他又“上山入海”,查看放生海域环境。水下无人机镜头内,海藻摇曳、小鱼穿梭。“水质是一类以上的优质水平,生物饵料丰富,我们都很高兴。”
图为保护区此前放生的海龟奔向大海。(受访者供图)
这背后,是保护区创立30多年来,所有人员当“海龟保姆”、做“海洋科普”的努力,由渔民、学生、游客等构成的“护龟阵营”逐渐壮大。
现在,4月产下的第一窝小海龟快要破壳。从孵化到培育,再到放生,夏中荣及同伴将再次一路陪伴,“希望它们游向更广阔的海洋,更期待能再次回家。”
评论 0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